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27日讯(记者余睿) 又是一年毕业季,23岁的武汉女孩付雅巍想起了去年毕业时,当同龄人奔波于求职时,她选择了远赴非洲加纳,成为孔子学院的一名中文教师。为此,付雅巍放弃了编制考试,她说:“考编机会常有,但走出国门的机会可能只有一次。”
付雅巍与学生们的课堂合影。受访者供图
大学期间,付雅巍主修翻译专业,却始终对国际中文教育抱有热情。“高中时我就想报考这个方向,可惜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付雅巍说,去年学校宣布与加纳恩克鲁玛科技大学孔子学院合作招募志愿教师时,辅导员第一时间推荐了她。
面对编制考试与教师培训的时间冲突,付雅巍选择了后者,她说:“考编可以再考,但以应届生身份参与国际教育项目的机会太难得了。”
初到非洲,付雅巍有些不适应。加纳学生活泼外向,“他们举手会直接站到你面前,边听课边讨论,和国内完全不同。”为了建立规则,付雅巍设计了“安静手势”——双手下压并齐声说“安静”,逐渐培养起课堂默契。
付雅巍在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受访者供图
语言障碍同样棘手,当地学生英语带有浓重口音,付雅巍起初常因听不懂提问而着急,于是她利用休息时间研究加纳英语发音特点,甚至向学生学习当地部落语言中的简单词汇,以此拉近距离。
在付雅巍授课的班级里,14岁的华娜娜是最刻苦的学生之一。她随身带着中文资料,课后总追着付雅巍纠正发音。今年5月,华娜娜以笔试第一的好成绩斩获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加纳赛区冠军。
学校活动时付雅巍与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付雅巍说,像华娜娜这样的学生让她找到了教学的意义。“他们不仅学语言,更在理解中国。在学习了中文后,某天班上有个孩子问我,武汉话里的‘过早’是不是古代人吃早餐的方式,这种跨文化碰撞让我觉得我所做的事是有意义。”
谈及未来,付雅巍计划完成任期后,回国考取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以前总觉得职业成功等于高薪稳定,现在我更在意能为他人带来什么。”她翻开手机相册,一张照片定格了加纳学生用中文写下的心愿卡:“我想当翻译”“我想去中国读大学”……这些稚嫩的心愿反映出了非洲学生们对中国的向往,而这正是付雅巍眼中“文化摆渡人”的使命所在。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