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咖啡豆正在经历‘一爆’。”
7月3日,位于汉阳区黄金口的Iris咖啡烘焙工厂里,烘焙师李杰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捕捉到一阵轻微而密集的噼啪声。
那是咖啡生豆加热后产生爆裂的声响。随着噼啪声渐渐微小,李杰打开闸门,已从浅绿变成深咖的咖啡豆从出豆口倾泻而下。在直径近1米的大锅里继续“翻炒”,几分钟后,一批中深烘咖啡豆出炉。这批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豆送到工厂二楼打包、装箱,全国各地的咖啡爱好者,能在2天内品尝到最新鲜的咖啡豆。
田璐正在对产地样品进行初步检验。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摄
Iris咖啡烘焙工厂创始人田璐,正对一袋早上刚送到工厂的咖啡豆进行风味检验。在工厂仓库里,存放着埃塞俄比亚、巴西、中国云南等全球咖啡豆主产区的70多种生豆,全年保持22℃的恒温恒湿。
武汉并非咖啡豆产区,为何会开一家月产30吨的咖啡烘焙工厂?田璐跟长江日报记者聊起了在武汉爱上咖啡的经历。
2016年,23岁的田璐定居武汉。黎黄陂路是她最喜欢去的地方,这里有10多家开了多年的老咖啡店。松弛惬意的氛围、香气四溢的味道,田璐从此爱上咖啡。考取专业的咖啡师认证后,2021年,田璐在墨水湖畔开了一家自己的咖啡店。
烘焙中的咖啡。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摄
在经营过程中田璐发现,咖啡生豆受到季节和气候影响,每批次含水量都有差异。如果工厂没有及时调整烘焙数据,她在门店冲煮的咖啡味道就做不到稳定。田璐萌生了去产区直采自己烘豆的想法,“就像做菜一样,想让菜品味道好,食材就要选好”。
在产地,咖啡豆采摘后需要经过水洗、日晒。在云南一个咖啡庄园里,田璐发现,由于山里阵雨多,露天日晒的咖啡豆总是因为淋雨后翻动不及时,产生发酵的味道,影响最终的冲煮风味。她帮农户建设专业晒架,不仅稳定了品质,还帮其提升了生豆种植收入。
产地生豆通过船运、空运、铁路运输等各种方式抵达武汉,田璐和团队开始小批量尝试自烘。有20多年经验的烘焙师李杰曾为店里的经典款“INK”调试了3个多月,每天要尝好几杯咖啡。今年,这款咖啡从800多款咖啡中脱颖而出,拿到IIAC国际金奖认证。
包装好的新鲜咖啡可以在两天内从武汉到达全国大部分地区。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摄
Iris自烘咖啡豆很受欢迎,有许多外地咖啡爱好者慕名而来品尝,回家时还不忘捎上两包。田璐陆续在武汉招募多位有10年以上咖啡从业经验的国际认证品控大师,并组建电商团队。2022年,Iris咖啡烘焙工厂在黄金口落地,田璐的门店也从汉阳开到全武汉市,4家门店陆续开业。
“得益于武汉的物流优势,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消费者都能买到日期最新鲜的咖啡,品尝到几乎无损的风味。这对我们‘小批量精选鲜烘’的定位有很大帮助。”田璐说,“目前工厂每日能约产出1吨熟豆,负责快递打包的工人两班倒,平均每天发出3000袋咖啡豆,下半年还将增大产量。”
作为武汉最早一批从事咖啡行业的咖啡烘焙师,李杰说,正如田璐当年在武汉感受到的咖啡氛围,武汉一直有一批为好咖啡“较劲”的爱好者,这也是武汉能开起咖啡工厂的原因之一。
今年,田璐和团队还有个目标——完善店里热销的国产咖啡“云南之光”,参加今年的国际比赛,“把国产咖啡推上国际舞台”。
(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通讯员谭莹)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