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光谷科创大走廊将再建105个重大科创项目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作为科教大省,湖北持续搭建好科技强省建设“四梁八柱”,以创建“两个中心”为主抓手,进一步强化9个湖北实验室运行效能和主攻方向,打造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不断强化高质量发展硬核支撑。
3月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沿武汉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主轴高新大道一路向东,暖阳下的湖北东湖科学城,超算中心等项目正热火朝天地加速推进,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3家国家级创新中心已经建成。
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光谷科创大走廊重大科创项目加快落地,2021年谋划建设的82个重大科创项目已全部启动,2022年还将谋划建设105个重大科创项目。
建设一年 创新成果颇丰
大科学装置是科技强国必备的基础设施。在东湖科学城,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项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和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等3个项目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由华中科技大学牵头建设的数字建造以及智能设计与数控两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获批在这片创新沃土落地。据不完全统计,东湖科学城目前拥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近50个,国家级企业主体研发平台39个,工业技术研究院11家。
在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船舶、机械装备制造为主导的理工特色产业生机勃勃;在华中师范大学科技园,以数字内容、数字教育、数字出版、创意设计、书画艺术为特色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已形成。这两家科技园已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去年2月,一条横贯五市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将“武鄂黄黄咸”创新发展紧密串联在一起。省政府正式出台《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规划》,为大走廊建设提供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武鄂黄黄咸”五市将大走廊建设列为中心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同部署同推进。《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高标准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围绕大走廊产业创新链,谋划建设了湖北省人工智能综合型技术创新平台等一批功能合理、特色鲜明、运营高效的新型研发机构。
一年来,一批重大科创项目在光谷科创大走廊加快落地。武汉纺织大学的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江汉大学的精细爆破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测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按照“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空间布局,大走廊集中谋划布局40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正式落户光谷,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投运。院所校区、产业园区、科创社区“三区融合”积极推进,湖北师范大学科技园、湖北理工学院科技园等数十家新建园区正式开园。
初步统计,2021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62亿元,占全省的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263亿元,占全省的32%,技术合同成交额超740亿元,占全省的35%;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31%,远高于全省20%的平均水平。
优化生态 聚集“科创合伙人”
“如果公司的研发中心不是设在武汉,我不可能去一个镇上的企业。”湖北远大生命科学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人员郑艳说。这家总部设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富池镇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去年将研发中心设在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的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仅半年就招到了26名高层次研发人员。
去年,省科技厅牵头组建五市科技创新协同推进办公室,推动建立科技创新大走廊科技管理部门联动机制。一年来,总部研发在武汉、生产制造在四市,重大项目在武汉、产业配套在四市的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实践。东湖高新区与鄂州合作打造千亿级光电子产业园,葛店开发区近1/4的企业直接为武汉配套;黄石200多家规上制造业企业与武汉相关企业建立稳定产业链配套;黄冈与东湖高新区共建科技产业园已经投入使用。
一年来,我省着力优化大走廊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发展科创飞地、离岸科创园。黄石、黄冈在东湖高新区设立科创飞地,已经建成投入使用。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双聘”、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等方式柔性利用武汉高端人才,组织武汉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等创新人才到鄂黄黄咸开展技术服务,着力推动平台、成果、人才、金融等科技要素在光谷科创大走廊流动,让更多的“人才潮汐”从高校院所涌向大走廊创新创业第一线,大走廊内聚集更多的“科创合伙人”。
“武鄂黄黄咸”各美其美、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光谷科创大走廊,正在荆楚大地加速崛起、展翅欲飞。
省科技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省推进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出台《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把东湖科学城建设成为湖北科技强省的标志性工程,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加快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着力推动大走廊建设成势见效,为支撑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