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留言

洪山区谱写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新篇章

2022-11-22 14:25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大学之城,智汇洪山。位于长江之畔、东湖之滨的武汉市洪山区,百年文脉,人才济济,科教智力密集,是充满智慧力量和创新元素的增长极。近年来,洪山区文化和旅游局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高点谋划,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宜静宜动的城市体验,让群众生活有品质、有温度:袅袅书香氤氲于城市每个角落;高校文化艺术节30余载炼成公共文化建设的靓丽名片;家门口的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每年开展百余场……如今,一个更加活力四射和充满时代色彩的洪山新形象正焕发出无限魅力。

区校协同创新融合 公共文化探索服务新路径

青春激扬,舞动洪山”武汉市高校文化艺术节精彩纷呈。

洪山区文体中心内动静相宜。图书馆内,读者沉浸在舒适环境中浸润书香;文化馆里,人们利用周末免费学习书法、舞蹈等课程;还有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公益性场馆惠及市民。

鲜为人知的是,洪山区文体中心是“区校协同”的创意之作——由武汉理工大学提供建设用地,区政府投入资金深度合作建设。作为武汉高校资源最富集的城区,洪山区探索出“区校融合 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坚持阵地共建、设施共享、活动共办、价值共塑,这也是独属于“大学之城”的全国首创。洪山区文体中心各场馆建设标准均参照国内同时期高校场馆建设最高水平,所有场馆最大限度向社会公众开放。同时,洪山区文旅局协调辖区多所高校向居民群众开放文体设施。

文化服务近了。洪山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居民生活,建成以区馆为主干、街(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撑、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站点为延伸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够得着、用得上的公共文化空间大大方便了辖区居民。洪山区被评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洪山区文化馆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最美文化馆”,洪山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在洪山加速建设。

全民阅读热了。“书香飘洪山·经典诵读”全民阅读活动多年来持续开展,覆盖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各个层面。洪山区图书馆加上10个街道文化站图书室、165个社区图书室、4座24小时自助图书馆、1座城市书房、310个“微书坊”让洪山阅读空间实现点线交叉全面覆盖。洪山区图书馆创新模式打造了城市文化IP“洪孩子”少儿阅读品牌,走进图书场馆、学校、美术馆、博物馆等地开展一项项特色阅读实践活动,形成以少儿阅读活动带动全民阅读氛围的“洪山模式”。

非遗保护活了。洪山区全面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并持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让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国家级非遗项目“枣阳粗布”保护单位“百布堂”在洪山落地生根。市级非遗项目“韩氏楚香制作技法”实现香檀、香枕等产品的产业化研发。人们欣喜地发现,在保护、坚守与传承、创新中,文物与非遗正在不经意间充实着文化生活,扩容着城市文化内涵。

多彩活动释放动能 文旅融合缔造群众幸福地

雕花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沈松柏(左一)制作剪纸作品。受访者供图

社区里看表演、广场上跳舞、活动室内练书法学音乐……在洪山,这已成为不少居民的生活日常。丰富的群众文旅活动搭建起了群众展示自己、共享美好生活的舞台。

把市民文化送进去,把高校文化引出来。围绕“大学之城”特色,洪山以高校艺术节带动开展文化艺术展演、经典剧目高校行、非遗进高校、高校艺术进社区等系列活动,搭建区校文化融合的桥梁纽带,为高校师生提供展示才华、放飞梦想的文化平台,也让大学生以更多渠道融入城市文化发展中。据介绍,由1985年举办首届“洪山区校园歌咏大赛”出发,武汉市高校艺术节已走过30余年,每两年举办一届,活动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吸引全市近70所高校参与。群众参加文化活动不仅仅愿意当观众,还愿意当演员、成为创作者。洪山区“温馨家园”社区艺术节一年一届已连续举办十九届,覆盖全区10个街(乡)152个社区。依托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洪山区主题创作与精品文艺作品佳作频出,《应聘》《我的父母之乡》《渐渐远去的锣声》等多个文艺精品获得全国及省、市级大奖。

以文化创新旅游发展,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近年来,洪山区深化文旅融合,因地制宜开展赏花游、博物馆游、研学游等多元旅游模式。举办的“花季文创嘉年华”“赏樱花品美食 打卡大学之城”“花点时间游洪山”等文旅活动深受欢迎,展示了洪山文旅资源、文创特色。一年一度的天兴洲西瓜节与市民共度甜蜜仲夏之旅。“惠民一日游”品牌活动多年发展带领更多人走进卓刀泉寺、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等城市地标,深度领略洪山的魅力。

共建共享健康生活 全民健身引领城市新时尚

洪山区第十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2022杨春湖公园健康跑活动。

在洪山区珞南街道丽岛花园社区,61岁的居民李先生隔三差五就要到社区健身俱乐部打乒乓球,“空闲时间锻炼下身体,还能和老朋友们聊聊天”。在巡司河体育生态公园的篮球和足球场地上,不少孩子进行训练。清晨,或者黄昏,洪山区总不缺居民健身的身影。

近年来,洪山区大力打造12分钟文体圈。拥有“一场两馆”(体育馆、体育场、游泳馆)的洪山区文体中心每年吸引约40万人次居民、师生前来锻炼。社区周边的公共绿地、公园绿地、城市广场、河滩地、屋顶、体育公园等场景都被创造为体育新景,全区路径管理形成了区、街、社区(村)、小区四级联动网络,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辖区内的巡司河体育公园被评为省级体育公园,团结体育公园和白沙洲的健身步道项目申报为中央级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项目。今年还将对7处公园进行复合利用,新建青少年体育无动力设施。洪山区体育局荣获由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在武汉市第十一届运动会中,洪山区代表团共获奖牌259枚,其中金牌93枚,成人组体育赛事奖牌数、金牌数、团体总分均获中心城区第一名、武汉市第二名。

今年7月起,围绕洪山区第十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健康跑、社区趣味运动会、广场舞、游泳、篮球等系列群众体育活动接续亮相。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洪山区设立了多个分会场,轮滑挑战赛、青少年免费游泳技能培训等丰富玩法让2000人次参与到当天的活动中来,掀起了全民健身的新热潮。洪山区每年开展各类全民健身体育赛事100余场,体育惠民培训进社区(村)活动覆盖率达100%,武术、游泳、象棋、健身排舞等品牌项目均在省市级体育赛事中多次获得佳绩。

每逢周末,洪山区文体中心人气爆棚,足球、游泳、跆拳道、武术、啦啦操等运动受到青少年的青睐。洪山区青少年体育夏令营已连续举办14年,培训项目从几个增至十几个。近年来,洪山区培育出多个优势体育项目,并为国家和省市专业运动队输送了众多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特别是亚洲纪录保持者赵菁,获得多项世界冠军。

创意赋能转型升级 产业集聚演绎发展加速度

位于洪山野芷湖畔的合美术馆成为热门打卡地。

野芷湖畔,创意激荡。坐拥35所高校、60万大学生、近百个国家重点学科、国家实验室,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赋予洪山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文化、体育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目前,“元·逍遥——金江波个展”正在合美术馆展出,来自上海的艺术家将一个沉浸式元宇宙世界带到洪山。合美术馆所在的武汉创意天地是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的高地。园区内,一栋灰白色办公楼耸立,作为武汉市首栋专为游戏企业定制的游戏产业基地“武汉游戏产业大厦”,这里引进了掌游科技、乐谷在线等优质游戏企业入驻,已形成一条完整游戏产业链。2021年,大厦内的13家企业年收入19亿元,利润1.6亿元。

经过多年培育,洪山区以建设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为引领,形成了以武汉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南湖科技创意产业园、武汉创意天地、融创智谷为代表的“一中心、多园区”文化产业格局,形成以出版传媒、数字娱乐、创意设计等为代表的洪山特色文化产业。其中,武汉创意天地是全国新建单体面积最大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注册的企业千余家,园区从业人数超万人。洪山区聚集了以长江传媒出版集团、亿童文教、海豚传媒、卡司互娱等为代表的优秀文化创意企业,探索出了适合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同时,举办了大学之城高校电竞联赛、国际创客艺术节、C50长江峰会、创意集市等一系列品牌活动,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还将依托优势文化产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创新文化和金融、科技融合,吸引更多文创企业在洪山聚集发展。

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洪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多项创新举措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持续开展各项文化市场执法活动。同时开展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环境集中治理、暑期文化市场集中整治等专项整治行动,实现文化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洪山数字

洪山风光秀美。

建有街(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个,区图书馆分馆和区文化馆分馆各10个,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站点160余个。

“洪孩子”品牌5年共开展280场阅读活动,惠及11万余读者,培养了147名小小志愿者。

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未定级文物2处。

现有非遗代表性项目21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项、市级4项、区级15项;共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人。

年举办各类文艺演出、展览70场。 全区共有旅行社总社33家、分社7家、网点168 家,星级酒店5家,4A级景区1家。

建有全民健身路径1000余套,实现全区社区小区全覆盖,建成44片社区足球场。

体育场地数量共4013个,体育场地面积总和为323万平方米,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87平方米。

已成立区级体育协会10个,全区体育晨晚练点432个,体育健身团队365个,区社会体育指导员3884人,全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比例达到45%。

建立了游泳、跆拳道、田径、网球等10个项目的运动队,布局了40个训练基地,其中游泳、跆拳道等5个项目被省、市命名为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常训队员达1500余人。

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6105家,全面覆盖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九大行业门类,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2个、省级基地16个,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5家,高新技术企业94家,上市及上市后备企业12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94家。

现有体育产业单位1625家,其中体育服务业占比达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