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珍藏古井框50年
长江网9月25日讯(记者刘海锋)位于武昌黄鹤楼公园旁的西厂口社区内,有一条不长的古巷,名为九龙井街。该街因武昌古八井的九龙井所在而得名,八井中的双眼井和八卦井也在附近。然而,因种种原因,50年前,九龙井被封。如今,井口上方已盖了房子。
井框在谢家院子杂物堆中待了50年
“我真的该回家了,请让我回到原来的地方,和古八卦井、双眼井并存......”近日,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上,一封来自九龙井井框的“自述信”让这段尘封的历史再次引发关注。
写这封信的市民名叫谢邦纯,50年前,他和哥哥将遗弃在巷口的大青石井框滚进自家院内收藏至今。看到双眼井和八卦井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年逾古稀的他日日期盼,九龙井能够重见天日,与家中的井框重逢。
谢邦纯徒手画着当年九龙井的位置
井框“留言”:“我”要回家
9月20日,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出现了一篇以九龙井井框为第一人称的留言,讲述了一个井框盼望回到井口的故事:
许多年前,我“家”在黄鹤楼下西厂口社区九龙井上,我安安静静地与这里一代代居民和平共处,我经年累月聆听着街头巷尾的趣闻,我也见证了武昌起义、新中国成立……我家上方建起了房子,作为井框的我被遗弃在巷子口,无人问津,多亏好心人谢先生一家把我收留在九龙井街25号大院内,至今已50年。
九龙井街上,离我不远处,我还有俩兄弟——古八卦井和双眼井,它们比我幸运,政府文物保护部门给它们修建了专门的房子,作为武昌区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了下来。可九龙井却没有这样的好运,至今仍然井、框分离。
双眼井1987年被保护起来
我真的该回家了,请让我回到原来的地方,和古八卦井、双眼井并存......
为井框执笔的,就是留言中的好心人谢先生——今年已经72岁的谢邦纯,他出生在九龙井街,如今经营着一家小商店。谢邦纯欣喜见证了72年的城市变迁和社会发展,但九龙井从年少时的生活所依,到今日的被人遗忘,多少让他感到遗憾。
井与框分离:跨越50年的等待
谢邦纯的家位于九龙井街25号,一楼就是他经营的小店,屋后有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院,院内堆满杂物。九龙井的井框就压在杂物下面,井框高约60厘米、内径32厘米,由一整块大青石凿穿制成,由于年头较长,表面斑驳。据《武汉地名志》记载,九龙井为明代楚王宫内的饮水井之一。
一墙之隔的九龙井街24号,就是九龙井所在地,该处是一栋两层楼房,现为一家快递经营点,经营户在此居住。“九龙井就在地坪下面,只要把地坪挖开,还能找到井,因为井口盖了预制板,不是填埋。”在快递点,谢邦纯指着中间平整的地面说道。
谢邦纯手机里井框的图片
据谢邦纯回忆,1969年,社区为了搭棚子把九龙井给封了,井框被丢弃在巷子口,他和哥哥谢邦纪见状,合力将重约200公斤的井框滚回自己院中,想着哪一天九龙井能够启封,再捐出来,可这一等就是50年。
今年79岁的谢邦纪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市虽然有自来水,但并不普及,九龙井街一带就一个水龙头,大家都是花费几厘钱一担接好自来水挑回家里的水缸。平时洗衣服洗菜,先用井水洗一遍,回家再用自来水冲一遍。
谢邦纯清楚记得,那时候双眼井、九龙井、八卦井都是有水的,井水冬暖夏凉,适合冰西瓜,再后来自来水入户了,井水只用来洗竹床了。
至1981年左右,九龙井上面正式盖起了两层小楼并沿用至今,6年后的1987年,九龙井100米旁的双眼井,正式被列为武昌区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地名志》中九龙井的记载
井口与井框能否“团圆”?相关部门这样说
九龙井为何迟迟无法恢复?记者辗转找到了当年封闭九龙井的当事人——74岁的林先生。
“当时把井封了之后,搭了棚子卖菜。”林先生说,当时大家虽然记得下面有井,可那时候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是很薄弱,并没有人提出要解封九龙井,盖了房子后,知道九龙井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谢邦纯始终希望,人们不要忘记祖先留下的“古井文化”,要让这些古井成为黄鹤楼下的“新景点”,在闲暇时可以探寻城市每处老井,徜徉在历史的轨迹里,感受那馥郁浓烈的历史气息,重拾那些遥远的记忆。
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回应称,九龙井因历史原因遭到破坏,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因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可抗力的损坏,不予承担修复工作。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九龙井上方已经盖了房子,不具备恢复的条件,而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恢复九龙井也没有法律依据。不过还是希望谢邦纯一家能够将井框收藏保存好,将来国家征集老物件或其他活动时,还能发挥作用。
责编:邓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