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呼我应!街道硬起来,办事快起来,群众笑起来

2019-10-17 11:10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2日,杨泗港长江大桥开放日活动第二天,数千市民走上大桥观光体验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通讯员甘甜 摄 

 

宽敞明亮的水果湖街政务中心,给前来办事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通讯员谢琬 摄 

 

“双评议”参评单位整改“回头看”上线互动活动中,物业服务企业回答网友提问  

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街道硬起来 办事快起来 群众笑起来武汉“民呼我应”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武昌小歌笛湖小区,出门通道总是停满了车,住户张强一则实在受不了,二则也想试试看,通过武汉市“民呼我应”平台反映了这件“小事”。没想到,他的网络留言引来“大响动”:街道接信息后,立即“派单”给区里的建管站、交通大队,还有公安分局。三部门一合力,一出手,小区通道很快就变通畅了。

  今年2月以来,武汉持续探索深化“民呼我应”改革,把民生小事当大事办,让街道硬起来、办事快起来、群众笑起来,各种变化悄然发生。

  街道考评决定某些区干部的“仕途”:新机制将95%的民生问题化解在基层 

  “我们家楼下的汽车保养店,每天都在喷漆,味道好大,你们能管管吗?”

  武昌区水果湖街,一条群众报事信息弹出后,街道干部立即“派单”给区环保局,很快,监察员来到报事地点,提出整改要求。当天,保养店停止作业,并在之后的日子里调整工艺,改进流程,不再散发刺鼻气味,居民商户两安心。

  武汉市的“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试点工作机制,简而言之,就是由民呼我应指挥中心对接微邻里、城市留言板、市长专线等平台,群众事情报来,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信息就派给相关部门,限时办理和回复。

  一天下午4时30分,中心收到信息:武昌沙湖大桥上夜钓成风,隐患重重。区水务和湖泊局、区城管局、交通大队等多家单位瞬时“接单”。当晚7时,相关部门联合执法,劝离夜钓者。

  类似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还真不好解决,落到街道,以往完全没有办法。街道干部赵丽说,要解决这事,街道职能必须由虚变实,要能调动指挥职能部门,担当作为。

  而要做到虚变实、“下”调度“上”,武汉的办法是出台一个考评打分办法。“1小时内响应得10分,按期办结得40分,群众满意率占50分。”街道干部介绍,部门的每个事件办理得分将取平均分,这个分数决定部门在全区的考核排名,事关部门派驻街道人员的考核、奖惩、提拔。

  “丢分很难追,马虎不得。”一位区干部直言,一旦扣了分,就没有办法挽回;部门要想不丢分,必须把街道派出的每件事都办得又快又好,“街道对职能部门形成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除了打分,街道还对职能部门派驻街道的人员有人事任免权,其考察评价的结论,可决定区干部“仕途”。

  有了这几招,街道的“腰杆”硬起来。过去半年,水果湖街群众办事满意率超过95%,绝大部分问题化解在街道。

  解决市民难题“唯快不破”:诉求不过节、不过夜 

  “一个小时就找到了拒载出租车,神了!”9月10日,在武汉“双评议”中排名后三名的出租车企业上线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互动中,网民黄女士发帖反映遭遇拒载,出租车公司1小时内找到拒载司机,锁定证据,当晚作出罚款500元、停班学习5天的处罚。

  城市留言板,是武汉市“民呼我应”机制的一个重要平台,日常有120家单位入驻,全年在线轮值办理网民诉求,还定期举办上线互动,与网民实时交流,现场解决问题。

  水果湖街民呼我应指挥中心的最大特点是把互联网基因深植体制机制的血液中,与群众24小时互动,话语表达网络化。他们办事,都务求尽快给出答复,不让市民诉求过节,甚至不过夜:

  市民夏浩建议,在自己单位门口建一座人行天桥。经办单位市桥建集团办事人员柳颖到场仔细调查,觉得夏浩的建议“客观上做不到”,但是要让人相信自己的说法,得讲科学、讲道理。怎么办?她下班后,专门抽出4个小时,用电脑绘了4张设计图,一张张传给夏浩看,让他自己得出结论。

  “十一”期间,范先生遭遇退款纠纷,到民呼我应平台反映,次日工商所就介入进来,居中协调,他顺利拿到退款。

  还有一天傍晚,市民唐先生建议在小区附近设置掉头车道,交管部门当晚10时就作出了细致回复。“这个点了还在为我们的事工作,太拼了!”唐先生说。

  无论2月召开的全市作风大会上,还是年中召开的市委全会上,武汉市一直强调:要持续深化“民呼我应”工作机制,继续探索创新,进一步强化街道作为治理枢纽、社区作为服务平台、部门作为后台支撑的职能和定位,上下联动,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

  真正把群众“方不方便”放在第一位,建立“上服务下”的城市治理体系 

  国庆前5天,杨泗港长江大桥上一直人头攒动,先后有2万余市民专门上桥“徒步观光”。而实际上,这座桥刚建成不久,正式通车在即。

  大桥上,市民邓宇被授予“金点子”奖牌。

  “让广大市民在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前去桥上看一看。”7月底,邓宇在网上提出建议,之后居然被采纳,促成武汉市推出“杨泗港长江大桥市民开放日”,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江城市民徒步走新桥,饱览武汉壮丽景色。邓宇说,这次的“民呼我应”体验,让他更加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

  同样的情感,市民郭志通过一封千字回信来表达。

  今年6月份,郭志留言建议加大对龟山旅游资源打造力度,市园林和林业局工作人员连打8个电话,和他通话交流50分钟,并写出1700余字的长篇回复。“城市建设有我一份,倍感荣幸。”郭志在信里这样说。

  武汉各个“民呼我应”平台的运行,每一天都在增进市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2月到现在,仅武汉城市留言板,就受理20余万条群众留言、投诉、建议,办结率99%以上。

  专家分析,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先进经验相比,武汉民呼我应机制对网络的运用相对更彻底,这方面积累的经验相对集中、丰富。“人人都是城市主人翁,人人都是城市形象代言人,人人发出武汉好声音”——在武汉不仅是动人的口号,更是实践的注脚。

  在最近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市委市政府再次指出,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观念,当好“服务者”而不仅仅是“管理者”,真正把群众和企业“方不方便”放在第一位,加快建立上服务下、基层服务群众和企业的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长江日报记者杨荣峰 汪洋 宋磊 刘智宇 刘功虎) 

 

责编:邓瑶

首页

热点

金点子

好网民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