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创新举措
一、改革创新提升能级
(一)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工作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在新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走在前列”的新要求,认真落实国家、湖北省、武汉市关于自贸区建设的安排部署,出台《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实现了十余项工作首创,持续为省市区的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激发制度创新内生动力
坚持自创区、自贸区、综保区“三区联动”,聚焦制度创新推行“三四五”制度创新联络人机制,围绕“三全”改革目标,构建“四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五个1”工作模式,将企业成长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作为制度创新的主攻方向,提升政策效能和创新效益,该做法被《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2021年第21期刊发。目前,形成了97项改革成果在全省或湖北自贸区复制推广。
二、创新能力保持领先
(一)创新科技成果全省引领
2021年2月,湖北启动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创大走廊;9月3日,《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正式发布。经过近一年的建设,七大湖北实验室、九大科学装置、九大创新中心、七大重点板块构成的“799N”科创平台项目布局,东湖科学城的四梁八柱已初步构建,为武汉自贸片区下一个30年的发展打造了新的创新动力源。
(二)强化金融赋能科技创新
出台支持“硬核科技”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设立不低于5亿元的“硬核科技”发展资金,支持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人工智能企业拓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场景。加大为政府创投引导基金的投入,探索引导基金让利制度,加大对本地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的支持力度。成立“光谷合伙人投资引导基金”并发布相关制度文件。光谷合伙人基金已完成首批天堂硅谷、同鑫资本和东科创性3家机构的决策流程,累计获批资金1.225亿元。印发《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打造全国首个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研究制定符合科技创新需要的标准化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科技保险创新容错免责机制。
(三)多层次人才体系逐步健全
做产品、做品牌、做口碑来打磨每项人才工作,以成就人才、服务人才来集聚人才,通过6类人才工作品牌,聚集4名诺奖得主、68名中外院士、79名国家重点联系专家、234名省级高层次产业人才、2271名“3551光谷人才计划”专家。不断完善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功能,积极推动外国人签证证件审批、制证前移至武汉自贸片区,实现“办证不出区”,将外籍人员办证流程的时限从1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以内,办结时限居全国首列。设立光谷移民事务服务中心,是首家集政务服务、信息服务、政策咨询以及法律服务和文化融入等于一体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服务平台。允许取得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且具有其他国家专利代理资格的外国人,在武汉自贸片区参加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并执业。上线“光谷数字人才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医、财、住、行、商”全方位服务,截至6月,已有478名人才成功申领。设立10亿元光谷“合伙人”引导基金,引导创投机构投资和开发人才,推广1亿元“中国光谷奖学金”,导入高校创新要素,完善“金字塔”式人才体系。
(四)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应用
依托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打造具有武汉特色的“专利+版权+金融”的类证券化交易模式。推出“手串-湖北租赁湖北省无形资产1-N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储架获深圳证券交易所审批通过。专项计划采取了“知识产权运营+二次许可”模式,是在现有模式基础上进行的重大创新,是湖北省乃至中部地区探索知识产权ABS融资的破冰之举。创新知识产权融资业务,在首创保险公司、银行、市级财政风险共担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财政风险补偿机制,向商业银行推荐知识产权评估机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知识产权贷款额攀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已入选湖北自贸区第五批实践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
三、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光电子产业集群全面形成
坚定不移发展“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光通信及激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新兴网络等领域竞争优势不断加强,在多个领域抢占了全国产业高地,产业规模已近万亿;国家存储器基地二期、华星光电T3、T4及T5、天马G6、中信科5G、联想武汉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集聚了光通信生产企业近200家,激光企业约200家,集成电路企业超200家;新型显示企业逾50家,产业总投资规模突破千亿;智能终端年产量达5000万台,产值超750亿元。
全面提升光电子产业竞争力,加速迈向“世界光谷”。出台《东湖科学城激光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配套产业政策,支持中国信科加速在5G及未来通信领域布局,推进锐科、逸飞、奔腾、帝尔二期等项目签约,首次实施激光产业链链长制,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激光产业链论坛暨湖北激光50周年活动。深入谋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提速。积极推进特色芯片晶圆厂项目落地,围绕长江存储规划筑芯产业园,助力国内汽车电子芯片设计龙头杰发科技开业运营,引进联华林德、法液空等配套厂商,成功举办2021中国光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交流会。统筹布局新型显示产业链条,国内最大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竞争力提升。引进华星光电T5及T4模组、武汉国创科新型显示喷印制造装备等项目,筹建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涌现国内首台新型显示喷印装备等成果,进一步夯实国内最大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地位。持续聚力智能终端产业,行业领军企业迸发活力。集聚了华为、联想、富士康、宁美国度、兴图兴科等一批智能终端优质企业,终端产品涵盖了手机、平板电脑、PC电脑、视频终端、智能穿戴设备、车载终端、智能家居家电等。抢占新兴网络产业制高点,下一代信息网络生态渐成。加快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发展,重点布局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北斗、网络安全等新兴网络领域,成功举办2021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获批北斗高端制造业省级创新中心,“5G+北斗”“5G+物联网”“5G+工业互联网”“北斗+位置服务”等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
(二)生命健康产业全国前列
以光谷生物城为核心,通过优化区域战略布局、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整合创新资源、培育企业品牌影响力等举措,实现了生物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转变。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中,武汉自贸片区所在的东湖高新区位列第一方阵。
建立“上下联动、专班推进”协调机制。市级层面成立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建立以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为双翼的“领导协调、部门联动、专班推进”的新机制。建成“产城一体、错位发展”园区载体。根据生物产业细分领域的特点,规划布局了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医疗器械园等7个专业园区,建设26个适合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和加速器,孵化加速总面积180万平方米。出台“全面鼓励、重点扶持”政策体系。产业发展方面,对一类新药最多可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对医疗器械、生物育种等方面均有专项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对国家级平台的研发投入给予1:1配套支持。人才引进方面,实施“双百万工程”“黄鹤英才计划”等举措,最高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科技金融方面,出台《上市十条》《金融十五条》,探索为药物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购买临床试验保险和质量责任保险给予一定补贴,支持新药和医疗器械产品创新。知识产权方面,出台《关于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放合作方面,出台《新外资十条》等政策,全面支持要素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和环境国际化。布局“开放合作、共建共享”平台体系。策划建设一批大协作、跨学科的创新平台,整合高校和企业资源,组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机构,构建串联前沿科学技术和产业一线需求的合作枢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基因测序等数十个技术服务平台,解决企业产品研发、转化等产业链环节共性问题。引进省药监局武汉分局、省药检院等多个官方权威机构,构建了就地办理等系列业务“一站式”服务体系。集聚“层次丰富、形态多元”产业要素。大力发展院士经济、海归经济,引进培育生物高层次人才团队,梳理对接院士专家重大项目。实施“以商招商”和“科技+金融”双轮驱动战略,建立“创业投资为主导,天使投资为补充,多层次资本市场和科技信贷为支撑”的科技金融体系。营造“国际化、常态化”的开放合作氛围。对内,先后组建10余个产业创新联盟,定期举办合作交流、技术研讨等品牌活动,不断完善系统性科技服务;承办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等多场系列活动和大型活动,打造交流合作推广平台。对外,不断实施品牌战略,建立了“光谷生物城”“Biolake”品牌名称和形象识别系统。构建“高效便捷、持续优化”的良好营商环境。印发《重点企业实行干部包保责任制》等系列企业包保服务工作方案,建立“处(科)级干部全员参与”的企业对口机制。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警示、信用分类监管、异常名录监管等机制,对市场主体实施跨部门失信联合惩戒。
(三)数字经济产业蓬勃发展
落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要求,围绕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目标,在全市建设完备的数字经济基建和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建设应用场景,发展外贸新业态,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着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等一批数字经济新基建相继建成,科大讯飞、本初子午、今日头条等数字经济新势力加速集聚。推动“场景营城”革命,驱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应用场景反向带动企业技术升级,创新应用场景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场景与城市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应用场景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与东盟在5G、北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细分领域开展紧密合作,区内企业通过在东盟设置全资子公司、与东盟国家共建基站或实验室、在海外利用项目团队培养当地劳动力成为技术工人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等多种方式,全面进军东盟市场。把握新机遇,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举办2020年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和2021年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依托数字经济领域“国字头”盛会,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注入新动能。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通过流程再造,实现了自然人股东股权变更“一窗受理、一窗办结”,并建立了风险分级分类精准监管长效机制。全市率先试点“一业一证”改革,探索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制度,实现“一证准营、一码亮证”,创新推出“光谷创业包”,首创“客服”式企业登记服务,建立“云客服”团队。推行“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改革,实现市场主体承诺即开业,审批时限压缩95%以上。全国首创商事税务“一事联办”,申请资料缩减20%、办理时间压缩50%,实现90%以上的低风险自然人股权变更办理时限从至少11天压缩到最快0.5天。打造“AI语音机器人+人工客服”的警务咨询服务模式,组建智能语音专业建设团队,建成华中地区首个全媒体警务咨询服务中心,有力推动了公安政务服务质量提档升级。
(二)持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开发“光谷企事通”小程序平台,及时发布各类惠企政策,并提供政策查询、视频解读、精准推送、一键咨询等服务。大力构建帮办代办系统化服务体系,制定标准化帮办代办流程;组织帮办代办团队核心骨干、成立重点项目服务专班,全方位跟踪、精准服务,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开展惠企专项政策“免申即享”改革试点,省去申请流程,缩短兑付时限,2021年以来,累计拨付各类奖励资金近2亿元。试点“无收入免申报”“无申请退税费”改革,推行“十税合一”纳税申报,研究出台“无收入免申报”的后续管理办法。组建光谷税务专家团队服务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为光谷重点企业制定综合解决方案。
(三)推进事中事后监管创新
以创新监管模式为契机,充分利用智慧光谷事中事后综合监管系统的建设优势,开展全方位的年报宣传工作,服务辖区企业自主诚信经营。通过打通数据壁垒,加快数据共享,分级分类监控信用风险,网格化开展信用监管,社会共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稳步推进年报公示工作的有序开展,获省级部门通报表扬。持续优化“八双五联”事中事后监管机制,串联15个单位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智慧光谷事中事后综合监管系统,全面建设幼儿园、中小学食堂、餐饮市场主体等“互联网+明厨亮灶”视频监控体系,以供应链管理、食品安全溯源为基础对接智慧光谷事中事后监管平台。
(四)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成立“多元解纷工作站”,启用“12315云端调解室”,通过构建深度融入产业园区发展、司法服务赋能园区治理的新机制,提升区域法治化营商环境。“多元解纷工作站”成立以来,特邀调解组织及调解员诉前引调涉园区的民商事纠纷3229件,调解成功1870件,诉前化解率达58%。实行要素式审判,成立服务“八大园区”工作专班、法院社区巡回审判点、执行事务中心,梳理汇总片区司法服务主要问题,形成各园区司法服务指导意见及司法服务进园区常态化运行机制,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公共法律服务十进园区企业、十进社区(村)”“万名警察进社区”“机关带基层、处长包所队”活动,开设“AI警务咨询服务中心”,建设了一批“无人警局”,“立体化、全方位、多维度”的全链式司法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成立全省首家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服务中心,线上线下打通企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自2021年4月1日启动以来,已受理企业和个人涉法涉诉类诉求60条。
五、开放水平显著提升
(一)全面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
更大力度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口岸提效降费,全力保障、全力推进,努力打造跨境电商跨越发展“新标杆”。高起点规划建设跨境电商标杆示范园区。全省首创跨境电商“即买即提”新模式,从“线上盲购”到“即买即提”消费者购物更方便;从单独“出海”到“链式抱团”跨境电商企业截长补短;升级进口同时激活出口,扩大国际国内“双循环”,复制推广“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通过不断精简跨境电商货物作业及通关流程,优化电商货物查验方式,以及协调海关全面实行7×24小时预约通关,实现货物即到即办,并探索B2B出口,创新陆运中转、多式联运等业务模式,实现货物即发即走,大幅提升了货物运输时效,进一步助推跨境电商业务迅猛发展。
(二)大力落实通关创新举措
推广应用“两步申报+N”通关模式,助力湖北优势产业降低通关成本。应用“两步申报+汇总征税”模式后,最长缓税期限可达40余天。推行7×24小时通关预约服务,确保货物即到即报、即报即审、即验即放。全面推广“提前申报、货到放行”“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改革措施,为企业提供更加便利的通关模式;对外建立“企呼关应”问题解决机制,对内建立通关应急处置机制,第一时间响应、解决企业通关中的“疑难杂症”。实施“口岸外观查验+目的地综合处置”的两段式布控处置流程,减少口岸查验对商品性能品质影响,帮助“光芯屏端网”产业稳链强链。灵活采取“远程查验”“集中查验”等多种方式查验,减少开箱。实施“湖北造”集装箱就地办结通关手续、就近装货出口的新模式,缓解湖北出口“用箱荒”。据企业估算,按照年出口8000个集装箱产能,预计全年将节省经营成本和调箱费用约1600万元,每个集装箱节约调箱时间3天。出台“金关保”业务试点办法,设立10亿元风险补偿资金,支持企业开展海关税款担保业务,释放改革红利。建成自贸区生物材料和特殊物品公共服务平台,预计可将整体报关时间由5-30天大幅缩减至1-1.5天。
(三)不断优化跨境物流环境
不断巩固拓展国际航线。湖北至美国全货运航班恢复。全货机本地直发邮路具有运载量稳定、安检通过率高、时限水平优的特点;开通“武汉—墨西哥城”定期国际货运航线。这是目前中国内地开通至拉丁美洲的首条货运航线。该航线的开通标志着中国长江经济带与拉美地区的互联互通,极大提高了省内外货物通往中美洲及拉丁美洲地区的航空物流时效。开通日本大阪至武汉的货运航班,计划每周执行3班,可缓解湖北地区特殊原材料入境问题。机场计划新增和复飞到东京、吉隆坡、香港等地的定期货运航班。中欧班列(武汉)开行量再创新高。武汉至布拉格铁路拼箱线路开通,拼箱货物运抵布拉格后不仅可以直接辐射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周边国家,还能以多式联运的方式快速运往欧洲所有地区。
(四)加快构建开放发展格局
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外资、商务“一事联办”窗口,认真执行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登记“云帮办”,通过线上指导申请人填报申请材料、远程完成实名认证等,实现申请人仅跑一次或不到现场(通过邮寄纸质申请材料)即可办结登记业务。针对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实行承诺申报、容缺办理,为包括霍尼韦尔、友芝友生物、中美华世通、蔚来汽车在内的多家重点企业容缺办理登记数十笔。运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对有意愿开展外贸业务的中小企业,提供从交易、洽谈到通关、物流等全链条的服务。出台《关于推动全市服务外包加快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拟订推动加快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深化与东盟国家数字经济合作,举办2021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会展活动。成功申办第十二届至十四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有序筹备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服务外包交易博览会。
(五)强化国际区域辐射链接
打造全方位招商工作网络。出台《东湖高新区建立大招商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构建“1+8+N”的多层招商体系。制定了《开展招商引资“三清三必三活动”的工作方案》,进一步织大织密织细“大招商”网络。发布“中国光谷创新及招商要素地图”,实现全球投资者可“云选址”“云考察”“云对接”,有效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外资吸引力度,完成省自贸办下达的指导性目标的98.86%。组织企业参加商务部门组织的RCEP、中欧投资协定政策培训会议,重点突出“一带一路”、“RCEP”协议签署国等重点市场,围绕重点产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高交会”等重点展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