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逐步被控制,这位阿姨却失眠了,原是创伤体验在作祟

2020-03-16 16:34 来源: 长江网

  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16日讯(记者毛茵)59岁的苏阿姨这半个月以来几乎夜夜失眠,浑身酸痛,人越来越憔悴。子女不明白,为什么疫情最严重时,母亲天天叮嘱他们做好防护,每天忙着消杀、把有限的食物做出可口的饭菜,现在疫情逐步控制了,她反而焦虑不安?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李闻天博士分析,前一阶段大家普遍处于应激状态,随着疫情过去,创伤体验慢慢就会多起来。

  苏阿姨的子女认可这种说法。苏阿姨是某医院退休护士,疫情期间想作为却出不了力,看着昔日的同事在一线奋战,她的心每天都揪得紧紧的;身边熟人感染冠状病毒的信息传来,尤其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当了30多年护士,虽然见惯了生死,但从来没有这种体验。

  李闻天博士认为,后疫情时期会出现一些与创伤相关的心理问题,可能有几个重点人群,如丧亲家属、患病人员、一线工作人员、隔离人群等。李闻天强调,所有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创伤体验,所有的创伤都需要时间处理——重要的是正常化自己的创伤体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就是面对创伤有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不要和情绪对抗,要接纳这种情绪,如果这种情绪不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问题就不大,可以尝试和家人或自己信任的人倾诉,及时寻找专业人员帮助。

  著名心理学家、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提示,当疫情结束,才是心理问题高发期。彭凯平教授特别提醒,在疫情结束之后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出现三大类心理问题:

  第一类,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即重演事发时的负面感受,如做噩梦。

  第二类,回避和麻木类症状,即社交逃避。

  第三类,警觉性增高症状,即过度敏感。

  彭凯平教授呼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要高度重视。每个人做好三件最小的事,就是对防疫工作最大的支持。第一是学会平衡。第二是互相支持。第三是具有意义感。彭凯平教授认为,我们要告诉自己,自己哪怕只是看一页书、给别人一句问候,这些所作所为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责编:邓瑶

首页

热点

金点子

好网民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