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字在古代有许多含义,如尊者、王者、受封者、丈夫者、敬称对方者等。早期“君子”一词并无伦理因素。《诗经》中有歌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处君子者简直乃一不检点的登徒子、好色之徒,拿后来的白话来讲,就是一个候补“泡妞的”、“拍婆子的”、“猪八戒一类的”、“乱搞不正当男女关系的”、“玩傍肩的”或“就象克林顿与莱文斯基发生性丑闻的”等等。如此君子,哪有道德可言?(这里是调侃,《诗经》的原意并非贬意)。有一期被华人译成《君子》的美国杂志,其封面竟是一全裸女明星。
易经中“君子”一词至少出现20次,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老子用这个词:如“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庄子也用这个词:如“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子焉,有小人焉”。民间流传不少俗话都带有“君子”,如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君子之交淡如水”等等。
孔老夫子更为“君子”赋予伦理道德的内核,将之界定为品行高尚者,即“仁义礼智信”五德俱全的人。孔子对君子有相当多的陈述,论语中就有100多次提及,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等等。若不这样不厌其烦地界定,各种乌七八糟的角色就都钻到君子之列,造成鱼龙混杂。与此同时,孔子还将“小人”定为“君子”的反义词,即卑劣下作、无德行之辈。所谓儒者也分“君子儒”和“小人儒”,而多数人则为处于君子与小人之间的芸芸众生。于是,整个儒家教育的真谛,就是把可能沦为小人的多数普通人改造和提高为君子。
如此一来,麻烦更多了。“君子”成了最华贵的包装,什么鸟人都更抢着往身上披挂,闹得眼花缭乱,造成更大的思想混乱。就连抽烟的也尊称为“瘾君子”,偷东西的也升华为“梁上君子”等。喜欢剽窃中华文化的日本人将君子一词用到登峰造极的境地,言必称君子,什么龟田君、山本君等,嗜杀成性的日本兵竟让中国人称其为“太君”。贪官污吏们个个都是“伪君子化”的老手,道貌岸然中包着男盗女娼。由此,君子真伪之说便应运而生。
真君子和真小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表里如一。也就是说,表善里也善,或表恶里也恶。伪君子和伪小人也有一个共同特点,亦即表里不一。解释出来就是,表善里不善,或表恶里不恶。不过,伪小人者很罕见,生活中那种刀子嘴豆腐心者算否?唱黑脸者算否?而伪君子者却大有人在,甚至到了无君不伪的地步。所谓真君子,谁都明白,发展到今天,似乎成了迂腐、呆板、无能的代名词,而“形似君子而神乃小人”或“先君子后小人”,竟成了古今中外做人和拉派、结党、立国的根本诀窍。
伪君子也分三六九等,有大师级的、中不溜的,也有小玩儿闹的。莫里埃有一部小说中文译成“伪君子”,可谓对里面的主人公传神已极。人们敬重伪君子而鄙视真小人,前者意味处世成功,后者则相反。因此,“从真小人到伪君子”是个体必经的自我改造,也是群体必经的社会改造。真应建议设立诺贝尔“伪君子”奖,颁给那些在此领域有最高成就者。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u/476f3a7001000631(责任编辑 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