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爸爸细说马宇歌
研讨会结束当天晚上,我再次来到马宇歌家,和她爸爸——一位具有经济管理学和历史学大学双学历的中央国家机关回族干部、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1995年3月5日专题报道过的名人聊起了天儿。他先给我递过来宇歌上学以后每学期期末发的校内成绩册,上面一并盖有“北京市西城区官园小学教导处”的公章,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至今,每门功课每次成绩都不下90分,期末考试大多100分,总评无一不是“优”。然后,宇歌爸爸又给我看了宇歌得的各种奖状,上至国家级、下至区县级,数目超过半百,其中官园小学发的奖项最多。
谈起自己的女儿,这位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从孩子出生到现在,我从未觉得养孩子是负担。很有趣儿。这孩子给全家的生活平添了无尽的乐趣。”他的话滔滔不绝,言语中充满了对女儿的期望、自豪和严厉。他说,宇歌的妈妈在机关里任职,工作要求高,任务重,纪律严,时间少,身为做父亲的,自然应在孩子身上花费更多一些心血才对。
宇歌又名马莉娅(Maria),回族全名为马莉娅·阿布杜拉,1987年5月23日星期六北京时间20时,降生于云南省玉溪市的地区人民医院,5个月后由滇进京生活至今。“宇歌”这名字,是他们夫妇俩按照寄望于自己孩子“一生善良博爱,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追求,刻意找来形美声好的字给取的。先取好了名,后生的宇歌。
宇歌在学校里的各科成绩至今门门全是优。不仅如此,从爸爸出示的盖有官园小学红印和历届班主任、同学每学期亲笔签名的《少先队员荣誉证》书上可以看到,马宇歌还连年被评为了校级“全优生”。北京市教委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评“三好生”,只评优秀生。宇歌不仅另外连年荣获有“优秀生”的奖状,还是全年级仅有的几名每学期“体育锻炼优秀达标生”之一。她的身体状况和视力优异,一直在全班列于前茅。她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每晚临睡前都要做一遍眼保健操。每天做眼保健操之前,还要先按照字帖练习一刻钟左右的硬笔书法(所以小宇歌写的字就特棒)。小学3年级刚一开学,宇歌在班里第一批被学校推荐参加了北京市西城区数学乐园考试,结果从众人中胜出,被吸收为该校学员;之后每次淘汰性考试又均在录取线以上,自此一直在那兼职学习至今。宇歌的画儿也画得不错。有几幅小时侯还被幼儿园推荐出去,在北京电视台1993年3月23日“小画廊”上播映过,那时才5岁。同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时,她画的题为《中国心》的大幅现场自创画儿,被主办方的记者用相机当场拍了下来,选发在国家体委机关报《中国体育报》1993年6月30日第2版上。宇歌还喜欢布贴、剪纸、雕刻等工艺制作,其中,粉笔雕《金陵十二钗》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受到送展老师和评展专家的一致好评。本来,这件作品完全有希望获得最高奖项,可被爱不释手的参观者设法偷偷拔去了其中一“钗”,结果只剩下了“金陵十一钗”!即便如此,这件艺术品在1996年11月份,有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000多件作品共同参展的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全国青少年和儿童造型艺术展”上,仍然荣获了全国二等奖。《北京青年报》1996年11月5日头版,该报记者孙京龙《小制作,获大奖》一文,对此有过即时报道。只是报纸上图片所显示的那十二“钗”,其中一“钗”并非原作。丢失的原来那一“钗”究竟跑到哪儿了,后来成了童心中的一个小小的不解之迷。当初欣赏过原创艺术品的不少孩子,始终很想帮着有朝一日寻找回它。马宇歌还几次甜美地梦到过那个自己制做的美丽粉笔小人儿。
在所有宇歌的业余爱好项目中,最最成功的还要算是她的写作和电视釆访了。她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篇小学1年级6岁时写的日记,刊发于中国共青团中央《青少年读书指南》杂志1994年第10期的《卷首语》上。当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照华,亲笔给她题过辞。紧接着,她又在该杂志上发表了述说自己第一笔稿费怎么用的《我要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一文。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儿童台《空中课堂· 学作文》栏目中发表过《小圆桌》、在《中国儿童》杂志上发表过《我做中队长的秘诀——不嫉妒》、在《小学生日记》杂志上发表过《获奖忆往事》、《日记帮了我大忙》等多篇在校作文。《小圆桌》、《我要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眼中的一名优秀小队长》三篇,曾由她自编、自演、自己解说配音,在中央电视台播映过。她代表她的学校去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作文竞赛”,从小学2年级首度参赛起,一直到现在,年年给老师捧回奖状。她把学校里发生的好人好事写成新闻稿,多次发表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之上。一些单位和个人近来也纷纷把目光转向他们官园小学。比如中央电台就是这样,最近数次以官园小学为背景,拍制了《暑假里你想做什么》等专题片,在该台“少儿频道”中向全国播映。
至于中央电视台交给马宇歌的各种会议采访、人物专访、活动报道等等,这些都是经常性的,也是她作为该台兼职小记者、小主持人的份内任务。挺有意思的是,她还曾采访过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单士元老先生,内容被拍成了百集《中华英才》系列专题片之一《七十一年故宫情》,在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中播映,影响很大。1996年9月16日,当初单老在接受小宇歌电视采访那天,十分高兴,觉得太有趣儿了,因为自己当时已经90岁了,宇歌才9岁。故宫博物院老院长单士元先生当即兴奋地为宇歌题词留念,说“小宇歌:你九岁、我九十岁,咱俩是忘年知交的朋友!”搂着宇歌在一起照了好多相。最近,宇歌又接受了釆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任务……
我问:“她爱好这么多,各种学习与活动频繁,吃得消?”宇歌爸爸回答:“小孩子做事和大人一样,分主动乐意干的和根本就不乐意干的两种。凡对乐意干的事,任何人都会乐此不疲的。我们并非让她什么都干,比如拉小提琴,从未让她去‘考级’。现在她所从事的都是自己非常乐意干的,包括她曾去学的武术和舞蹈等等。不干这些,她反而觉得呆着没意思。现在她干的这个、那个,相当于玩儿,只不过是凭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赢得来的更高级一点儿的玩儿;寓教于乐,乐中创造生活,增长知识,开辟新的人生。孩子由此也步入一个良性循环过程,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大人看着高兴,小孩儿同样会觉得很有意思、很有意义。
我们在家经常借机用话‘敲打’她,要求宇歌不断向周围人的优点及世上的高标准看齐,避免井蛙之见,认为个人有多了不起。时刻告诫她,要绝不辜负学校的教育,老师的辛勤栽培,邻里和同学、小朋友们的正面影响,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谦虚谨慎,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心和做2l世纪小主人的事业感。”
和宇歌爸爸在一起的谈性越来越浓,忽然我想起该马上返回宾馆了,否则太晚,宾馆大门一锁就进不去了。那夜只好暂且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