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是读“报”还是读“报纸”。虽然报纸敏感性强、信息量大,但报纸面对社会读者,信息杂芜,对政府无用或无效的东西很多。另外,报纸是信息的来源之一,但也不是全部,网络信息、来信来访等等,也都是重要的民情通道。要紧的是,是否有人真正重视,是否能够及时反映到领导的手边,这是“报”的功能之二。
其二,报纸“报”什么。“每天读报40分钟”在于“听民声、观民意,了解百姓疾苦,检查问题和漏洞”,那么报纸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民生与民意呢?这对媒体来说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果政府天天等着从报纸上听民声、观民意,报纸却还停留在“报喜不报忧”的办报理念上,又怎么能让百姓相信这不是形式主义呢?
其三,读完之后怎么办。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有一个适当交流,在研究应对整改时,应该有相应的会议纪要,以便事后追踪落实。做到这一点,制度才算相对完整。
把机关工作人员与读报联系在一起,人们联想更多的,自然是“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旧机关作风。如果剔除高高在上的官僚习气,如果报纸内容与改变机关作风同步,公务员读报就该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
责编: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