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公元前496年,一代霸主吴王阖闾挥兵讨伐越国时,被越王勾践用计谋击败吴军,阖闾临死前将王位传给儿子夫差,叮嘱夫差为他报仇。夫差征召能工巧匠打造了数把宝剑,定名为吴王夫差剑,然后亲率大军一举攻破越国。省博物馆珍藏的夫差剑或许就是其中一把。
1976年,夫差剑在襄阳蔡坡一个墓葬中出土。经测量,该剑通长37厘米,身长28.5厘米,剑柄有两处断裂痕迹,剑身有铜锈。经专家初步鉴定,这把剑很有可能是吴王夫差剑。但由于有几个字不能辨识,专家们没法最终确认。
如何确定这把剑的身份呢?几位专家请教了时任中科院院长的郭沫若。一个多月后,郭沫若回信确认该剑为吴王夫差剑。可是,蔡坡墓的主人是楚国下大夫,在他的墓葬中,怎会出现吴王夫差的佩剑?
对这个问题,郭沫若也在信中做了推断。他认为越国灭了吴国之后,该剑就流入了越国,后来楚国又灭了越国,最后该剑到了楚国,楚国把战利品分赏给一些有功的大臣,才使这把剑辗转至襄阳。
据透露,选择展品时,省博工作人员本想把这对冤家的两把剑和夫差矛摆在一起,可比起勾践剑和夫差矛的精致,夫差剑实在太不起眼,最终只得作罢。
责编: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