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立足流域全局守护好山好水好风光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生态环境

2024-02-01 00:0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代表委员热议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立足流域全局守护好山好水好风光

  □ 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水的问题,表象在河流湖库,根子在流域。坚持系统思维,立足流域全局,方能让河湖之水长流常清。

  “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文章”“全面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2024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亮出我省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实际成效。省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流域综合治理”,他们纷纷表示,武汉要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加力、久久为功,用心守护大美湖北好山好水好风光。

  ■ 推进现代水网建设,汛能防洪旱能供水

  挖掘机繁忙,运输车穿梭,府澴河出口河段综合整治工程二、三期工程建设现场,项目施工紧张有序。

  这项工程位于府澴河岱家山以下出口河段,在提升堤防防洪排涝功能基础上,融入“海绵城市”自然湿地理念,巧妙设置雨水蓄滞空间。荒滩蝶变景观公园,防洪险段优化行洪格局,府澴河流域正在蝶变。

  市水务防汛信息中心数据大厅大屏上,“武汉智慧水务”平台正在运转。在这里,武汉24小时的降雨量,重点部位水位、雨量、积水等均可实时监控、预警,可在降雨来临前提前预判积水风险,实现“雨未来、人先到”。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流域综合治理中,水安全底线是基础性、先导性底线。近年来,武汉市水务部门强化防洪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坚决筑牢水安全之门。

  “随着我省流域综合治理深入推进,河湖治理手段需要更加智慧化。”省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副院长康玲指出,数字孪生流域技术是提升城市水安全管理的“重要武器”。用数字虚拟仿真模型,来构建一个与物理流域等同的孪生流域,其具有预报、预警、预演和预案功能,可提升流域综合治理的决策水平。

  康玲认为,武汉应进一步推进武汉市现代水网建设,构建安全可靠、循环通畅、智能调控的现代水网。“利用现代水网建设工程将河湖水系联通,汛能防洪,旱能供水,形成一张畅通互联的‘高速公路’。” 

  ■ 黄孝河机场河碧波清流重现

  黄孝河治理现场的大屏上数字闪动,工程师们正在通过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平台查看项目运行情况。由武汉市水务局统筹推进的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项目稳定运行一年多,令碧波清流重现。

  20世纪90年代,黄孝河、机场河河道自净能力逐步丧失。针对该流域特点,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了铁路桥地下净化水厂。污水经格栅过滤、曝气沉砂等工艺层层过滤,再经生化处理,实现出水标准为地表水准Ⅳ类,达到景观回用水标准,就近作为黄孝河明渠生态补水的水源。净水厂上建公园、河道边上绿如茵,市民乐享这项生态工程带来的绿色福利。

  坚决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武汉大力改善河湖水环境、提升湖泊水质优良率,保障城镇高品质饮用水源,让城市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将流域作为河湖治理的基本单元,对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省政协委员、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表示,去年,我省印发《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强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非常符合我省资源禀赋和省情。

  “由于武汉市的经济密度大,部分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防范汛期面源和合流污水进入河流湖泊,避免河湖水质下降。”李建议,武汉应更好地统筹流域综合治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流域的生态环境容量,减少社会生产生活对河湖水环境的不利影响。

  ■ 恢复河湖自净功能 如此治理最彻底持久

  墨水湖畔,一部白色箱体设备正在运转。1月26日,记者看到,去年底完工的墨水湖水体提质及生态修复工程现场,一部水质净化设备如同一座小型自来水厂,通过过滤沉淀,活化湖水、提升水质。

  这项工程在墨水湖安装两部水质净化设施,湖水抽入后,经过滤沉淀,可达到Ⅲ类水标准,每日共可完成6万吨湖水净化处理。目前,墨水湖水质接近Ⅳ类水标准,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武汉多措并举,严格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过去一年,省人大代表,武汉市汉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荆武所在单位承担了汉阳区内20余个水环境治理项目的施工。政府工作报告中“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荆楚大地绿意盎然”等字句令他倍感振奋。“近年来,武汉将流域作为治理单元,重视源头截污、综合施治,是令一批河湖水质明显提升的根本所在。”

  “坚持水生态修复,恢复河湖自净功能,如此治理最彻底、持久”,荆武建议,武汉守住水生态安全底线,应不断改进水生态修复技术手段,提升科学精细护理水平,同时,将海绵城市理念引入水生态治理,通过蓄存、渗透、净化,减轻污水处置压力。还应动态调整、不断完善城市规划,提升生态治理项目建造和运维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水生态治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