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蚕宝宝,浑身都是宝。1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潜山市槎水镇中畈村参观蚕桑产业园,看特色产业。李强总理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落实落细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时隔二十余天,该产业园内的蚕宝宝已经结出雪白的蚕茧,迎来大丰收。
蚕桑产业园的蚕室内,一排排蚕扁排列整齐,工人们正从蚕簇上采摘蚕茧,将一颗颗洁白的蚕茧放入箩筐中。“这批次共10张蚕苗、30万粒蚕卵,结茧1000斤。工厂化养蚕,突破了养蚕的季节限制,桑叶饲料可四季供应,一年可养24批。同时经检验,我们工厂化养蚕的蚕茧品质可以达到5A级以上,蚕茧出丝长1280米。”蚕桑产业园技术负责人张江伟告诉记者。
槎水镇蚕桑产业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就有群众利用零星野桑养蚕,上世纪80年代起家家户户都加入养蚕的行列中。2007年该镇桑园总面积达1.8万亩,养蚕户5020户,总产茧量达1650吨,总产值超过4000万元。2008年槎水镇被安徽省评为“蚕桑省级专业示范镇”。
传统的养蚕模式,一年只能养3季,每一季历时35天,从出籽到卖茧,一直需要摘桑、喂蚕,一个劳动力只能管护1到1.5张蚕种,一年收入约2万元。“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劳动力流失严重,养蚕由散户栽桑养蚕转变为几个养蚕大户经营蚕桑基地,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蚕桑农业。但是传统养蚕方式还是跟不上市场需求,为寻求出路,我们主动学习优秀经验与做法,决定实行工厂化养蚕的模式。”槎水镇中畈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杨红旗表示。
2023年4月,中畈村引进专业市场主体,对传统蚕桑产业进行升级,利用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和市场化资金共1500万元,建设1500平方米全龄饲料养蚕工厂和800平方米桑叶粉加工厂,实现全年化、饲料化、智能化、科技化养蚕。如今,该村的养蚕周期为20天、每批次50张,产鲜茧60吨、桑叶粉1000吨,总产值约1500万元。2023年中畈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蚕桑示范村”。
在中畈蚕桑产业园,实现两个技术创新——“小蚕共育”和“适龄转桑”。“小蚕共育”即工厂负责养殖1至3龄的幼蚕,4龄蚕交给散户养殖;“适龄转桑”是1至3龄的幼蚕使用饲料喂养,到4龄时转为桑叶喂养。
“幼蚕容易染病,养殖风险大,我们从工厂采购3龄蚕,回家好养活,不到20天就能结茧,现在一年能养6批。”养蚕40余年的村民张南节说,去年他家3个大棚养了6批蚕,年纯收入10多万元。此外,随着村里产业链健全,张南节家50亩桑园还能卖桑枝桑叶,额外增加5000元收入。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模式,产业园每年向150余户蚕农和专业大户提供近2000张优质蚕苗,带动户均额外增收6000元。同时,我们积极拓展蚕桑生态产业链,开发桑芽菜、桑葚干、桑葚酒、桑叶茶、桑枝木耳等系列产品,打造果桑采摘园,推动农文旅、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蚕桑产业成为促进村集体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富民产业。”槎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璐表示。(全媒体记者 雷琳琳 程华敏 通讯员 赵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