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纷飞谷稻长,农夫碌碌事田忙。自6月11日,市农业科学院发布《开展防汛抗旱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后,8支科技抗灾服务队闻令而动,下沉一线,开启守护农业生产安全之行。
这8支科技抗灾服务队是结合黄冈市十大重点产业链组建起来的,分别是优质稻、蔬菜(食用菌)、果茶、道地药材、特色淡水产品、畜禽、小杂粮、棉花等8个产业专家志愿服务队。
6月23日,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黄冈综合试验站站长、栽培所所长常海滨来到黄州恒金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炽热的阳光将他的皮肤晒得黝黑,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耐心地向合作社负责人胡金明讲解灾后复产方法,从肥料的种类选择到施肥的时机与剂量,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清晰透彻。
“我原以为这200亩青贮玉米地被水淹后没什么大用了,心里七上八下的。你们教我补救技术和后续注意事项,让我心里有底了。”胡金明握着常海滨的手激动地说。
“你看这一块棉花的根系受损严重,要喷施一定量的磷酸二氢钾促壮。”6月27日,在浠水县巴河镇稳健300亩机采棉种植基地,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鄂东综合试验站站长、市科技特派员、棉麦所所长李蔚站在泥泞的田间,轻轻拨弄着棉苗,仔细讲解技术要点。
眼下正是优质稻出苗的关键时期,但汛期的到来,也让病虫草害的威胁增大。“当前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在麻城市阎家河镇凉亭村,省科技特派员李忠正与市农科院水稻所所长陈杰在田埂上,就水稻生产防治细节进行深入交流。
目前,阎家河镇共种植1000余亩的节水耐旱稻“节优804”,占黄冈总推广种植面积的18.75%,解决了当地粮食生产中丘陵旱地、抛荒撂荒地和旱改水土地三个方面的种植难题。市农科院定期派驻专家深入基地开展技术指导,誓将“撂荒地”变为“小粮仓”。
在英山县伯海家庭农场,连续强降雨让农场负责人马伯能非常焦急。市农科院食用菌所所长卢华平一来到农场,马伯能就拉着他往大棚快步疾行:“卢所长,你快帮我看看,我大棚里的羊肚菌还有没有救?”
卢华平仔细观察土壤和羊肚菌的生长情况后说:“你看这块区域已经出现了‘水菇’现象,水分过多导致土壤缺氧,限制了菌索的生长,其吸收功能降低。”“解决‘水菇’现象的关键在于调整土壤湿度和空气的湿度,在土壤湿度较大时及时揭开遮阳网两端进行通风即可。”卢华平当场拿出应对之策。
7月9日,一辆满载种子的货车缓缓停在浠水县巴河镇长春村村口,市农科院得知浠水县西洋河水稻专业合作社受灾情况后,立即派出专家赶往现场,并送去250公斤“冈早籼11号”水稻种子。
“这次的连续降雨对合作社的影响很大,市农科院的专家来了好几次,他们不仅帮我们指导技术,还在关键节点到现场督促飞播作业,教我们科学种田。”合作社负责人张治明说。
一声声暖心问候,一个个应对措施,让种植户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风雨中,服务队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与群众并肩作战,以坚韧与智慧,为农业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汛防线。
本报通讯员 蒋艳艳
责任编辑:封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