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我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黄冈

2025-04-12 13:32 来源: 黄冈日报
【字体:

  我市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稳定在50亿斤以上;

  耕地面积首次实现净增长,超额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做大做强粮油等十大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空港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吨粮”“吨半粮”等高产高效技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4月11日,我市召开解读2025年市委一号文件精神新闻发布会,围绕市委一号文件《中共黄冈市委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全市守牢“三农”底线、抓住产业主线、校准改革准线,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举措及成效。市科技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围绕主题答记者问。

  守牢“三农”底线,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提出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广‘吨粮’‘吨半粮’等高产高效技术,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朝晖介绍,市农业农村局将围绕在全省“建成四区”、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中争当标杆。具体将在扩面积上发力,大力推广双季稻、水稻“一种两收”、稻麦、麦玉、薯玉等绿色高效“吨粮”技术模式;在提单产上发力,突出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多措并举提升粮油单产;在提效益上发力,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发展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组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市将如何扛牢粮食安全重任,以“鱼米之乡”底色提升“支点建设”成色?

  今年,我市将持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粮食种植面积、产量稳定在590万亩、50亿斤以上。多措并举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加强耕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04.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614.08万亩,新建设改造高标准农田25万亩。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提升“四项保障”成果,推动防返贫监测帮扶提质增效。

  做大做强粮油等十大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空港农业和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扩大农产品加工技改投资,深化农产品加工“三专”园区建设,打造大别山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市场体系、渠道体系,“一品一链、多县一链”提升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能级,持续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打造大别山特色农产品大流通平台。以“用”为导向强化农业科创供应链建设,做实做强大别山道地药材种质改良与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持续开展种源攻关和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探索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鼓励农民发展家庭经营项目,建设“1+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壮大优秀县域劳务品牌。

  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布局城乡一体、生态生产生活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多彩旅游路为链条,统筹实施“清洁家园”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集中打造红色、生态、产业和美乡村各20个。提档升级农村公路、供水、农房、供电、商业等基础设施,持续深化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主城“三城”建设,深化黄团浠一体化发展,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用好科技软实力,打造农业产业发展硬支撑

  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市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农业科技赋能与支撑。

  “今年,市科技局将着力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育、关键技术攻关上下功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市科技局局长杨金叶介绍。

  做好农业创新主体培育,聚焦粮油等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展重点培育,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强化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农业科技型企业“量质”双提升。

  推动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扩面提质,促成农业领域创新要素精准对接。整合各平台创新资源,聚焦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工作,以创新平台“软实力”夯实农业产业发展“硬支撑”。

  实施“千名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行动”,选派1000名左右科技特派员(“三区”科技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服务带动农户1.5万户,帮助受援对象户均增收约5000元。依托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为我市本土企业引进各类技术人才200名以上,选派“科技副总”20名以上。

  加快导入武汉科创资源,聚焦农业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深度挖掘武汉高校院所、湖北实验室“科技金矿”,联合建设一批科创分平台(基地)、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围绕农业产业创新需求,编制重点产业创新图谱,根据企业研发需求匹配科研资源,把科研力量匹配到企业的创新点上。聚焦蕲艾、蛋制品、黑山羊等农业转型升级的堵点难点,开展10项主导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耕品牌打造,为乡村文化建设赋能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市委一号文件提出的重要内容。

  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宝超介绍:“对照市委一号文件精神,市文旅局今年计划重点完成13个村级文化广场和10个新型文化空间的建设,持续推进基层文旅设施建设;开展不少于1200场次的文化惠民活动,完成‘菜单式’文化服务不低于100场次,持续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精心打造‘东坡庙会’等系列主题活动,持续擦亮黄冈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去年,依托全省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我市完成了12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评估定级工作。完成了蕲春横车镇等10个文化站的提档升级,以及红安县新集街村等10个村级文化广场新建或改扩建项目。打造了团风百丈崖古村落民俗文化馆、浠水县玉台书房等新型文化空间,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

  持续巩固“东坡庙会”品牌,我市近年来举办了“东坡庙会·劳动美”“东坡庙会·迎中秋 庆国庆”“逛东坡庙会 来黄冈过年”等系列主题活动,吸引大量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参与体验。依托“东坡庙会”推出了团风牛车河乡村文化旅游节、麻城菊花节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特色文旅活动。2024年,组织开展送戏曲下乡、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超1600场次。

  通过新时代文艺达人大赛、第九届鄂东民歌大赛、第五届湖北省群星选拔赛等活动,聚集千余名文艺爱好者参与互动,以活动练兵培养基层文化人才。实施文化小剧精品创作工程,鼓励各界人士参与剧本创作、舞蹈编排、演艺演出,去年精心打造文化小剧40余部,有效提升基层人才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

  严守耕地红线,护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事关粮食安全、事关民生福祉。今年市委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都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

  “经过共同努力,我市耕地面积首次实现净增长,超额完成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专职副总督察张剑介绍。

  据介绍,上级下达我市耕地保有量面积不得低于704.1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614.07万亩。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借助信息化技术力量,强化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动态巡查监管,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协助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按照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改革的要求,突出耕地总量管控,将各类耕地占用纳入占补平衡统一管理,确保市域内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后续将进一步加大耕地垦造力度,全面摸排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在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要素保障工作。

  近期,该局还印发了关于《严控新增违法占耕问题的六条措施》的通知,涵盖了从源头预防到查处整改,从责任追究到奖惩激励的全流程监管。

  责任编辑:彭君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