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南大地,咸安区的农村公路铺展着一幅从“全国样板”到“富民纽带”的生动图景。自2021年荣膺“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以来,咸安区持续深化创建成果,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效益。
如今,条条蜿蜒的农村公路早已超越畅通出行的单一功能,更如镶嵌在田园阡陌间的闪亮“金腰带”,不断释放着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澎湃动能。
路通兴业,特色产业沿路开花
在横沟桥镇凉亭垴村,一条4.5米宽的崭新公路直达山坳深处。“路没通前,村里闲置资源无人问津。”村党支部书记施维感慨。如今,这条农村公路引来总投资6000万元的博森蓝莓产业园,500亩蓝莓基地即将挂果,明年采摘季每日用工可达200人,村集体每年分红5万元。
同样因路而兴的还有村里的鑫源牧业养殖小区。8000头规模的现代化猪舍沿路而建,村集体年增收8.4万元。“饲料运输、生猪出栏全靠这条路。”场区负责人冯福枝介绍,“以前山路狭窄,大货车根本进不来。”
产业因路集聚的现象在贺胜桥镇更为显著。随着铁军大道等骨干路网贯通,温氏集团在此建成从种鸡孵化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元。集团温志芬坦言:“物流成本比山区基地降低15%—20%,路网优势是落户关键。”
景美客来,美丽公路串珠成链
仲夏时节,咸安区桂花镇江南桂谷5000亩桂花林绿浪翻滚。来自深圳的华业汇丰公司在此打造桂香文旅综合体,虽未正式开园,周末自驾游客已络绎不绝。“交通区位是核心优势。”项目负责人李书辉指着门口的武咸快速通道说,“从武汉市区到基地仅1小时,这是发展轻文旅的底气。”
这种“公路+生态”的融合模式在塘湖镇焕发别样光彩。12.5公里国家级自行车赛道沿幕阜山蜿蜒,串联起荻田红色小镇、传统村落与油茶林海。去年,该镇举办帐篷节、村晚等特色活动20余场,吸引游客12.6万人次,入选“灵秀湖北十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路网激活的消费潜力在贺胜桥镇化作舌尖经济。“贺胜鸡汤”产业年销售额突破14亿元,每逢节假日单日客流量超3万人。“武咸城际贺胜桥站就在园区旁,高铁、高速、农村公路实现无缝衔接。”镇党委副书记徐雷翻开交通图:三条主干道呈“丰”字形展开,将鸡汤小镇送上发展快车道。
智慧管养,长效机制护路富民
如何将“国家级示范县”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让“金腰带”长久生辉?咸安区的答案是依靠创新驱动和长效机制。在咸安区农村公路管理所,一套覆盖全域的智慧路长制综合管理平台正高效运转。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全区1277公里农村公路的实时路况、巡查人员精准定位轨迹、各类事件的处置进度一目了然。“每季度自动生成乡镇考核结果。”所长冷鹏介绍,该平台实现区、乡、村三级路长全覆盖,事件处置效率提升40%。
这一智慧管理在贺胜桥镇落地为15名专职护路员队伍。“每人配备巡检终端,发现路面坑槽、违章堆放即时上报。”分管交通的干部徐雷算过细账:智慧化管养比传统模式节省行政成本约30%,道路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
长效管护的背后是创新机制支撑。咸安区推广“共同缔造”修路模式,省去招投标环节,由村集体组织询价采购建材。“水泥出厂价260元/吨,比市场价低45%。”咸安区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黄志敏算了一笔账:4.5米宽道路每公里成本仅33万元,较招投标模式节约20万元。省交通运输厅补助叠加区级配套,村集体仅需自筹三分之一就能修通致富路。
从一条路到一个网络,从一项荣誉到一片生机。继获评国家级示范后,咸安区农村公路总里程2778.446公里,今年农村公路将持续深耕细作,新建、改建的95条线路共127.714公里。远望未来,随着省道362塘湖段提档升级、通修高速等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咸安区“四好农村路”这条“金腰带”必将编织得更加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