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火,燃烧在希望的田野上!追记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驻村干部王翔


编者按: 5月5日,荆州日报头版刊发了《把人生精彩镌刻在脱贫路上——追记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驻村扶贫干部王翔》的通讯报道,王翔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引发各界热烈反响。为进一步挖掘王翔的感人事迹,本报记者日前又一次来到他生前工作的皇陵村深入采访。今日本报再次推出长篇通讯,以飨读者。
立夏刚过,皇陵村迎来一位特别的“亲人”。
“我不相信他走了,他只是还待在村里没回来。”5月7日,一位老人步履蹒跚走在乡间田野上,替子还愿。
老人的儿子是荆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驻村扶贫干部王翔。
2018年4月,王翔根据组织安排到沙市区观音垱镇皇陵村驻村扶贫。
2022年4月24日,王翔因患脑癌不幸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39岁。
“我好想回村里看一看……”王翔弥留之际说出遗愿。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皇陵村早已焕发新生——
村里东西向中心道路通组达户,蔬菜脱水深加工项目建设已近完工,乡亲们翘首期盼他来看一看;村民翁池军家的虾田里,一笼笼鲜活的小龙虾被捕捞上来,丰收的喜悦等待与他分享;村民文义陆家整修加固后的房子,随时等他来坐一坐,说一说里短家长……
从戍边战士到扶贫尖兵,王翔一次次磨砺蜕变——
他在巍巍古城墙下出生成长,在雪域高原如翱翔的雄鹰守家卫国,在田畴沃野变身脱贫攻坚的战士和乡村振兴的守望者。
39载人生太过短暂,王翔用青春和生命谱写出一首人生壮歌,用忠诚和奉献为人生画出一道亮丽彩虹。
初心如炬 为了一片田野孕育希望
2018年4月,皇陵村村委会的大树下,一个帅小伙背着背包,一脸阳光。
“这城里来的公子哥,怕是干不好扶贫这个苦差事?”村扶贫专干唐昌琼望着眼前的王翔,第一反应“有些失望”。
2018年,荆州市扶贫办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要求,选派35周岁以下的干部,充实驻村扶贫力量。既是共产党员、又是退役军人、还不到35岁,王翔是“最合适人选”。
当年4月,从荆监一级公路管理处调至原市公路局的王翔,还没来得及去单位报到,便被组织安排到沙市区观音垱镇皇陵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
王翔觉察到了村干部的“不信任”,但他信心十足,因为驻村前已立下军令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能参与脱贫攻坚这场绝无仅有的战役,无上荣光。我一定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2000年,王翔参军入伍,在新疆戍守边关。5年军营生活磨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忠诚奉献、踏实肯干的品格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短短1个月,王翔跑遍了皇陵村8个村组725户人家,还根据实际情况,将全村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复核甄别,实施分类管理。
没多长时间,王翔绘制出扶贫工作手册:贫困户姓名、电话、帮扶措施、享受政策以及脱贫时间,内容图文并茂、一目了然。
皇陵村是省级贫困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水产养殖和水稻、瓜果、蔬菜种植为主。因道路不畅和价格波动,瓜果蔬菜常遭遇滞销,有时甚至烂在地里。
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资金,启动蔬菜脱水深加工项目,并准备修建东西向中心路。

王翔父亲轻轻抚摸着儿子生前盖过的被子
面对一个个“硬骨头”,王翔和工作队逐一“啃下来”——
村里缺资金,王翔和工作队就通过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组织社会和企业捐款;缺技术,就请来区、镇专家,以及村里的养殖专业户、种养殖能人到田间地头指导;缺生产资料,就将一批批化肥、农药、虾苗送到农户手里……
“还是个干事的好手!”唐昌琼逐渐发现自己轻看了人。
村里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或身患残疾、或患有精神疾病,村民们都避而远之,王翔却主动上门。
村民周金秀长年患有精神疾病,但因为没有医院出具的残疾证明无法享受残疾补贴。王翔向朋友咨询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还开车带着周金秀往返市精神卫生中心,请医生为她做诊断。周金秀的残疾证明终于办了下来。
自那后,村民们打心眼里敬重他、喜欢他。
变换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担当。驻村帮扶期间,王翔以村为家,长期“5+2”“白加黑”连轴转。
在2018年5月7日的微信朋友圈里,王翔这样写道:“在希望的田野上,啥也不说,就是干。”
家人说他变黑了,土里土气;村民却笑着说,王翔变得更像自家人了。
点滴为民 为了一方群众甘之若饴
“小王,翁池军想喝农药自杀!”
正在吃早饭的王翔,赶紧丢下碗筷,直奔翁池军家。
这是70多岁的贫困户熊洪英打来的求救电话,儿子翁池军脑部长了一个肿瘤压迫神经,导致精神抑郁,因无钱医治被这穷苦日子磨灰了心,想“一死了之”。
翁池军紧锁房门窗户。王翔贴着门缝,苦口婆心。
“兄弟,有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现在国家政策好,医疗技术先进,你这个病是能治疗的,而且费用可以减免不少。”
“你走了是痛快了,你母亲怎么办,你对得起她吗?”
……
4个小时,王翔一直单膝蹲地劝导他,翁池军的心结终于被解开。
“王哥,你说得对,骂得好!”翁池军打开门,一把抱住王翔,泣不成声。
为帮助翁池军治病,他到处打电话询问相关政策。在各类政策扶持下,翁池军仅花了3000多元钱就完成了脑部手术。
“王哥,我从来没有感到像现在这么轻松!”出院那天,翁池军激动地对王翔说。
“你现在病好了,还要盘算干点事,要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王翔替翁池军想得更远。
不久后,王翔得知翁池军想流转土地养殖小龙虾,当即表态:“只要你愿意干,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从申请到审批,王翔忙前跑后,四处“做工作”。2018年9月,翁池军顺利申请到小额信贷10万元。
有一次,王翔发现翁池军的虾田水质较周边几家差,一番询问得知是因为两厢潜水泵功率太小,更换水源速度太慢。没几天,有心的王翔偷偷买了一台三厢潜水泵送给翁池军。
2019年,翁池军的养殖产业初见成效,不仅还清了贷款,还创收1万多元,被村“两委”评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王翔父亲在村里查看蔬菜长势
扶贫扶志。翁池军脱胎换骨的变化,村里其他贫困户看在眼里,也彻底点燃了他们脱贫的希望——
一组贫困户冉绍华,在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发展稻虾养殖31.5亩,2019年增加收入5万元;
陈大华在获得5000元帮扶资金和10万元小额贷款后,10个果蔬大棚每年净收6万元;
身患疾病的贫困户金克华克服困难,主动要求流转土地14.2亩,2019年果蔬收入净收入3万元,稻虾收入4万元;
……
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2019年,皇陵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驻村工作队连续4年被评为市直优秀驻村工作队。
当年军营铁骨硬汉,今日脱贫攻坚尖兵。
王翔觉得很充实,他在微信朋友圈写道:“走在泥土芬芳的乡村小道上,与夏日凉爽的晚风为伴,与西边美丽的晚霞为伴,与穿梭身边的蜻蜓为伴,与起伏跟随的蝉鸣为伴。扶贫路上处处风景精彩纷呈,留心、留情、留根。”
抗争病魔 为了一个事业向死而生
一张办公桌,一张木床,一扇“刮风就呼呼响”的窗户。

王翔在村里入户走访
办公桌上,摆放着十几本扶贫资料。王翔刚驻村时,就是在这张桌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新发展理念案例选·脱贫攻坚》等书籍。
白天,走村入户,在项目施工现场督导施工;晚上,和村干部梳理问题,商量解决方案。等到夜深人静时,王翔才能坐下来看书学习。
推开房门、走近床头,父亲王必山轻轻抚摸着儿子盖过的被子,又将办公桌下的拖鞋重新摆放整齐。王翔学习、起居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他呆立良久、眼眶泛红。
“现在回想起来,王翔的病早有征兆,可那个时候谁都没想到这么乐观、健壮的人会得这种病。”唐昌琼心中满是遗憾。
好几次,几个贫困户不理解政策,围在办公室向他们闹情绪,王翔常常听了几句,就抱头蹲下,“感觉头痛欲裂”。
“我还常常笑他,一个当过兵的大男人那么娇气。”唐昌琼说着就痛心地哭了。
还有一次,高烧不退、正住院治疗的王翔,听说市里要来检查扶贫工作,他拔掉针头,一个人赶到村里继续加班整理核实数据。
是的,他心里装着的都是工作,却难有自己和家人。
2019年寒冬的一个周末,深夜雨急风骤。正处在频繁感冒中的王翔忙完工作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风雨这么大,7组文义陆家的泥灰墙会不会倒,得过去看看才行。”
同屋的扶贫干部缪幼平拦住他:“你身体不好,外面又是风又是雨,还是打电话问问吧。”电话那头,文义陆报了平安,王翔才安心睡去。
翌日天还未亮,王翔就跑到文义陆家查看。“你家这面墙总用棍子撑着不是个事,得彻底维修一下。”
文义陆儿子生意失败欠有外债,再加上自身年老多病,一时无力维修加固房子。文义陆虽不是贫困户,但他家的困难王翔一直记挂在心上。
为了根除隐患,王翔向相关部门申请到5000元维修资金,自己又偷偷塞给他500元钱。直到王义陆买来钢筋加固了房屋,王翔才放下心来。
其实,那个周末也是他儿子的生日。
王翔原本答应儿子回家一起过生日,可村里临时有事失约了。儿子独自在爷爷奶奶家,哭着打来视频电话责怪父亲:“你不守信用,我不理你了!”王翔满怀愧疚安慰了好半天,儿子才收起眼泪。
没驻村前,王翔经常带儿子外出旅游,陪孩子长见识;驻村后,他只能通过视频辅导儿子做功课,这也成了父子俩日常“见面”的唯一途径。
“不是不想家,皇陵村也是我的家。”王翔这样说。
与病魔顽强抗争的那些日子,王翔仍记挂着村里的3件事:修建通村中心路、建设村文化广场、落实蔬菜脱水深加工项目。
“儿子住院治疗后,身体极度虚弱,有时说话都困难。可每当同事来医院探望说起村里的事,他就精神起来,像个没事人似的。”父亲王必山回忆说。
2021年,王翔有几次去武汉动完手术回来,他都想让家人开车带他去村里看看。
“可儿子几乎都是处于昏迷状态,其中有一次精神好一点,我们下高速后在村外转了一圈。”王翔父亲王必山再次哽咽,“他就是想在剩下的日子里,再多看一眼这块土地和乡亲们。”
信念永恒 为了一颗初心至死不渝
2022年4月27日,清晨5时,市殡仪馆。
简易的灵堂前,挤满了人。家人、同事、朋友,以及10多位凌晨3点从皇陵村出发赶来的“亲人”。
他们满含热泪,在王翔的遗像前鞠躬致哀,只为看他最后一眼、送他最后一程。
王翔的一生,短暂却又精彩。
1983年12月,王翔出生于荆州区一个普通家庭。2000年高中毕业,通过征兵考核后,奔赴新疆某兵团,成为一名戍边卫士。
雪山巍峨,见证忠诚。任凭卷着雪粒的狂风肆虐,王翔和战友坚持巡逻执勤,坚决捍卫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脱去戎装仍然保持军人本色,把忠诚担当、甘于清贫、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戍边精神,又带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场上。”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梅雄深有感触。
2018年5月至2019年底,王翔用双脚丈量出皇陵村91户贫困户脱贫后的幸福指数。
市扶贫办在一次扶贫工作检查中,翻看到皇陵村扶贫资料时称赞:“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荆州模板’!”
资料中的每一个表格、每一页信息,都是王翔用双脚跑出来、用真情记下的。点赞的背后,凝结着王翔夜以继日的艰辛付出。
2022年4月24日,在与病痛斗争两年后,他还是走了——年轻的生命永远停留在39岁。
“这么好的人这么早就走了,老天爷你真不该啊!”贫困户熊洪英一夜未眠。27日凌晨3点,她和儿子翁池军起床赶到市殡仪馆,送别王翔。
灵堂前,翁池军哭诉:“王哥,今年家里养虾收入已经有了2万元,田埂上种的甜瓜也结果了……我有好多话想要跟你说,而你却走了……”
朵朵白花寄哀思,款款深情记犹新。大厅正中央,王翔的遗照,浅浅地微笑着,低垂的挽联讲述着悲痛:一腔热血情系扶贫,壮志未酬泪洒皇陵。
在办公室里,扶贫档案整齐地摆放,里面还有他记录的每一户贫困户详细信息;
在新修建的通村中心路上,村民接送孩子不再担心安全问题;
在村蔬菜脱水深加工厂房,王翔曾经多次参与项目建设,如今基本设施已经全部到位;
……
“虽然我没能跟您们走到底,但是我心一直跟您们在一起。”这是王翔生前发给梅雄的短信。
逝者已去,初心永恒。王翔像一粒种子,扎根到皇陵村的土地中,深埋于皇陵村村民心中,一定会迎来硕果满枝的那一天。
王翔让我们坚信,脱贫攻坚已胜,乡村振兴可期!
初心无悔 誓言铮铮 用生命践行 王翔—— 用生命最美的年华 奏响扶贫路上 乡村振兴大道上 赞歌! 致敬,王翔!
来源:记者吴杰 李天然 赵叶秋
编辑:鲁春雪
审核:安娇姣
终审:程亮
往期阅读

◆ 荆州交通大整治来了!持续100天!
◆ 即将启动!速看!沙市区这些小学对口辖区有调整→ ◆ 荆州市民之家投入使用! ◆ 事关健康码变“灰码”!荆州疾控最新解答来了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