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小型鲸类保护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会上发布了全球首份长江江豚追豚地图和赏豚攻略。荆州境内3个自然保护区有长江江豚种群栖息。
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鲸类保护,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成果之一。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开展,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沿岸居民邂逅江豚已成常态,极大激发了公众对于江豚的好奇心与观测热情。
科考数据显示,2022年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其中,鄱阳湖、洞庭湖各约492头、162头;湖北宜昌以下的长江干流及部分支流约595头。
去年10月,联想集团与中国国家地理联合启动“追豚计划”。一年来,开展了为期数月的江豚分布地调研和观赏地采寻。此次发布的项目成果包含“追豚地图”与“赏豚攻略”两个部分,不仅普及了长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知识,更填补了江豚保护工作中非科研数据领域的空白。
据了解,目前荆州境内共有3个自然保护区栖息有长江江豚种群,分别是位于石首市的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洪湖市的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位于监利市的何王庙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
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2021年普查显示,保护区江豚种群数量达101头,且2015年至2023年累计向湖北监利何王庙、安徽安庆西江、湖北长江新螺段、安徽铜陵等保护区输出和野化放归长江干流的江豚达51头,是首个对其它迁地保护区进行江豚输送和向长江干流野化放归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种群仍维持在70头左右。天鹅洲故道江豚种群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种群,为世界小型鲸类动物保护提供了典型示范。
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中游,上起洪湖市螺山镇,下至洪湖市新滩镇,是长江干流最早建立的实施就地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目前,保护区长江干流上长江江豚数量稳定在30头左右。保护区借助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历时14年,经过一系列环境改造、设施建设和管理优化,与中科院水生所联合建立了长江江豚野化训练基地。2023年4月25日,保护区成功开展首次长江江豚试验性放归工作,此次放归是全球范围内首例迁地保护江豚野化的成功范例,为其他保护区开展迁地保护长江江豚的野化训练工作提供了技术规范,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就。
2015年3月,何王庙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四批次分别从石首天鹅洲、江西鄱阳湖迁入长江江豚26头。近年来,何王庙保护区紧紧围绕生态保护目标,以保护生态环境、狠抓基础建设、优化种群基因、提升管理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管护新模式,经过日复一日开展监测巡护、宣传引导、生态修复、联合执法等工作,江豚种群数量逐渐增长至35头左右,预测到2025年保护区长江江豚数量将达到40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