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武创院首批三个“创新枢纽”启动运行。
在启动运营3周年的里程碑时刻,武创院着手为创新体系“再创新”。
4月13日,武创院2025年创新生态伙伴大会上,机器人与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激光应用与高端装备等3家创新枢纽启动运营。
什么是枢纽?一般而言,枢纽用来指代事物的核心部分或关键节点,在一个系统中承担连接、协调各环节的重要功能,以确保整体高效运转。这一概念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各有侧重,但其核心价值始终围绕“中心连接”与“资源整合”展开。
武创院院长李锡玲介绍,首批启动运营的三家创新枢纽,资源禀赋各有不同: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枢纽,由知名创业导师掌舵,将围绕具身智能技术研发进行深度孵化和产业化加速;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创新枢纽,是在武创院首个创新单元——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建设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其共建单位是独角兽企业爱博泰克生物;激光应用与高端装备创新枢纽,由武创院联合上市公司逸飞激光组建,依托细分链主在产业链的技术积淀和资源整合能力,广泛链接高校科研院所,重点突破相关新兴技术。
据介绍,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枢纽将聚焦“双城互补”这个关键词,整合武汉“政策杠杆+产业纵深+人才高地”和北京“科技引领+创新密度+高质量孵化”的优势资源。围绕武汉技术、人才、产业的突出优势,迁移融合北京科创高质量孵化创业模式,对重大创新技术进行主动深度孵化与关键性支持,打造武汉未来产业科创体制优化升级的试验田。
“所谓‘枢纽’,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台,而是具备引领能力的系统性产业组织形态,要能整合资源、定义场景、突破技术、加速落地。”逸飞激光董事长吴轩说,武创院激光应用与高端装备创新枢纽将围绕四大领域,通过“链主定义场景—院企攻克技术—资本助推转化—企业参与落地”的协同机制,联合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首批将构建对标国际领先水平的电池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打造工业和人形机器人产业集群、构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装备产业集群,并加速实现半导体先进封测与高端物流装备的国产替代,打造半导体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从创新单元蝶变为创新枢纽,我们的能力更强了,责任也更重了。”武创院技术总监(兼)、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所长、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创新枢纽主任吴知才说。作为武创院打造的首个创新单元,生命科学工具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蹚出一条创新之路。
回望来时路,吴知才深有感慨:“先行先试的目的,就是在遴选项目的过程中不断梳理经验和做法、迭代升级,为蝶变创新枢纽积蓄力量。”
去年11月以来,生命科学工具产业研究所以“拨转股”方式打造成果转化“共投共担”机制,催生的一系列具备全球领先水平的创新产品受到广泛关注。这让尚在构想中的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创新枢纽笃定了构建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搭建生物医学海外飞地、塑造人才培育系统、打造产业创新合作平台、建立临床资源合作联盟和深化跨区域交流网络等六大建设目标。在吴知才看来,明确了任务目标,创新枢纽的资源集聚度更高、靶向推动成果转化更精准。
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创新枢纽可以被视作一个细分领域的“超级平台”。从遴选技术、产品到推动成果产出,创新枢纽将把技术和产品的行业认可、资本认可作为重要锚点。“我们有拨转股资金池、有产业基金、有一批技术经理人,资源更丰富、团队更完善,有能力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当好连接器和赋能者。”吴知才说。
三大创新枢纽蓄势待发,将为武创院构建“强单元、大枢纽”的创新体系,为湖北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支持体系,持续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聚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