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窑门开启的瞬间,升腾的白雾裹挟着热火扑面而来。经过30多个小时的烈火炙烤,汝瓷渐露真容,细密的冰裂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天青釉下蔓延。细听,“叮叮叮”瓷器开片的声音,仿佛微风吹震风铃。
汝瓷,这一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瑰宝,是河南省平顶山市独树一帜的文化标志,正发展成为该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4月24日,“会市协同创新”暨平顶山陶瓷产业协同创新活动举行,平顶山市奏响了壮大汝瓷产业的强音。
“汝瓷之源”薪火相传
步入平顶山市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的清凉寺汝官窑遗址,记者仿佛梦回大宋王朝窑火连天的场景。彼时,脚下这片热土正是为皇家烧制瓷器的官窑。
平顶山市陶瓷产业协会会长李晓涓介绍,平顶山陶瓷烧制历史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至今仍保留着众多珍贵的古窑址和陶瓷文物。河南共有12处古瓷窑遗址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5处在平顶山。目前,平顶山拥有唐宋金元时期汝瓷等古窑址60多处、重要陶瓷文物500多件、陶瓷一般文物1万多件。
汝窑代表着宋元时期制瓷业的最高水平,也是平顶山市独有的一张文化名片。依托陶瓷原料及燃料资源优势,平顶山孕育了丰富的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门高超的技术一度失传。”李晓涓说,孟玉松等一代代匠人呕心沥血、反复试验,将神秘的汝瓷烧制技艺于20世纪80年代在平顶山市成功再现。2011年,汝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窑火,薪传不熄。”平顶山市市长李明俊表示,平顶山是中原陶瓷产业聚集地,全市12个县(市、区)有8个生产陶瓷。目前,平顶山市生产汝瓷、花瓷、唐钧、蒲陶、紫砂及瓷板画、金镶玉等衍生工艺品,可谓异彩纷呈。
汝瓷产业加速发展
平顶山市汝州市蟒川河畔,透露着“宋风瓷韵”气息的中国汝瓷小镇,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制瓷企业和工匠大师入驻。
“近年来,围绕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与陶瓷产业发展目标,我们在做精艺术瓷、做优日用瓷、做强特种瓷上狠下功夫,成立了市陶瓷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印发实施《平顶山市陶瓷产业发展框架体系和任务分工》,出台《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平顶山市副市长许红兵说,到2030年,全市力争实现陶瓷产业总产值100亿元,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5家,省级绿色工厂2家。
在汝瓷文化的活化利用上,平顶山市通过谋划实施汝瓷小镇、清凉寺汝瓷产业园等多个项目,吸引了众多汝瓷企业入驻。目前,汝州市汝瓷小镇已入驻汝瓷生产企业57家,新增窑炉60多座,成为汝瓷生产的重要基地。
产业创新,人才为要。平顶山市制定汝瓷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政策,实施高校合作、校企合作、非遗传承人与校企合作的“三大合作”,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2023年,平顶山学院联合中国古陶瓷学会挂牌成立了河南陶瓷学院,协同打造区域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陶瓷人才培养和陶瓷研究基地。
截至目前,平顶山全市汝瓷生产、销售、研发企业、机构达680家,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汝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440名,国家级高级艺术师4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5人,从业人员1.1万余人,年产值20多亿元。
窑火千年,瓷韵新生。在平顶山陶瓷产业协同创新活动上,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向平向参会的院士专家发出邀约:“以瓷为媒,让千年窑火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让协同之花结出丰硕成果,把‘汝瓷之都’这张亮丽名片擦得更亮、叫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