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武汉都市圈积极抢占机器人赛道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科技创新

2025-04-30 00:0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4月19日,世界首个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举行。20个人形机器人在操作手和工程师陪同下,以猎豹冲刺、倒跑等千奇百怪的姿态亮相,让科幻变成现实,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场赛事不仅突破实验室极限,更预示着机器人正从工厂走向日常生活。

  今年3月,省委召开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推进会议,明确“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成势”目标,要求更好发挥“链长+链主+链创”机制,加快打造可靠性强、性价比高的整机产品。

  成立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落户机器人项目,专题研究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武汉都市圈正依托武汉的科教人才资源、制造业基础、应用场景等优势,全力抢占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制高点。

  ■ 武汉:300余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发展壮大

  2月5日,湖北举行“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展示会,“劳动者”“荆楚”“神农”“天问”“楚宝”等10款人形机器人惊艳亮相。它们或手握哑铃展示力量,或面对外部推力保持稳定,或面带微笑与人互动,或被推倒后迅速站起,表现惊艳世人。“楚才”系列人形机器人分别由华中科技大学陈学东院士团队、丁汉院士团队,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以及武汉光谷华汇黄强教授团队研发。

  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在武汉街头随处可见这些可爱的“小伙伴”。2025年武汉马拉松,人形机器人志愿者上岗;武汉大学樱花季,人形机器人“智警小珞”在赏樱人群中穿梭;光谷街头的咖啡店,“天问”人形机器人将一杯杯咖啡稳稳送到顾客手中。

  国内众多研发人形机器人的头部企业,使用的机器人“关节”大都来自武汉“小巨人”企业湖北斯微特传动有限公司。这家位于黄陂祁家湾街道武汉精华减速机工业园的企业,今年已经承接了近十家国内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订单,每天约300个人形机器人“集成关节”下线。

  武汉灏存科技自主研发的“运动神经中枢系统”,成功破解了人形机器人动作控制的难题。穿上动态捕捉装备,人形机器人就能同步完成复杂动作,这一系统相当于机器人的“小脑”。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通过以柔性触觉传感器为核心的仿生装置,模拟人类皮肤的感知,让人形机器人拥有了媲美人类的触觉反馈系统。

  据悉,武汉正以创新为驱动,抢占人形机器人创新制高点,每年40亿元产业基金投向人形机器人等新赛道,吸引300余家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在武汉发展壮大。

  今年2月18日,武汉发布《武汉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锚定“打造国内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集聚区和产业高地”,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推动大模型、智能体、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分别从支持关键技术突破、强化普惠算力供给、增强模型创新能力、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10个方面给予支持。

  今年3月29日,光谷东智全国总部正式落户光谷。光谷东智由东阳光联合智元机器人、北京大学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灵初智能共同成立,致力成为华中首家具备完全独立生产、研发、交付服务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位于光谷筑芯科技产业园的人形机器人生产线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光谷东智计划年内发布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生产300台人形机器人,未来年产量有望达上千台。

  ■ 孝感:“天问”达产后可年产人形机器人1500台

  3月10日,“天问”机器人研发生产项目签约仪式在孝感举行,孝感高新区与武汉手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联手,将建设4条人形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及机器人商业应用场景展示中心。

  “天问”机器人由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自主研发,仅用6个月便实现了从立项到行走的技术突破。该款机器人拥有一双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刚柔耦合灵巧手,可通过手部视触觉传感器获取感知信息,自动设计最佳力度,再由连接手指指骨的腱绳,如人手般精准抓取物品。“天问”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抓取与自主操作模仿学习研究能力,处于行业前列,其传感器、芯片等80%的核心零部件由湖北制造。

  武汉手智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领衔成立,拥有机器人领域集材料—设计—感知—规划—控制—AI全栈实力。该公司创始人李淼介绍,“天问”机器人主要应用于零售、养老、医疗等商业服务场景,针对搬运和分拣等应用场景进行开发,后期将逐步扩大机器人的生产规模,并引入上游配套企业,在孝感打造人形机器人完整产业链。

  据悉,“天问”机器人研发生产项目落户孝感,将与刘胜院士团队前期在孝感投资的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飞恩微电子年产600万只压力传感器项目形成产业链配套,将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链条的延伸与升级,打造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生态。据了解,该项目计划于7月投产,达产后可年产人形机器人1500台,实现年产值3亿元。

  ■ 黄冈:成立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

  3月18日,湖北省机器人控制与驱动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在黄冈(光谷)离岸科创中心挂牌成立。这是我省首个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受聘为技术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技术创新中心以突破机器人“卡脖子”技术为使命,围绕高精度减速器、智能驱动模组、多模态感知控制等四大核心技术攻关,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黄冈”的跨区域协同格局。

  目前,技术创新中心正在研发的技术,就是解决机器人关节灵活度、灵巧手的问题。“中心将通过技术攻关,未来实现机器人手指部分在保证力度的情况下,精度要高而且体积要小,这样使它在抓取西红柿或鸡蛋等物品时,既不会变形也不会掉,甚至抓取棉花都不让它变形。”技术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定方介绍,将通过深度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构建“理论突破—技术研发—工艺创新—检测认证—产业应用”全生命周期创新链。

  在挂牌现场,技术创新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等1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签订研发协议,将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产品迭代的良性循环机制。

  “技术创新中心的创立,可以把大家的研发方向协同一致,研究的成果可以在企业里面进行验证,这对未来的市场开拓、集成技术的快速提升非常有意义。”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湖北科峰智能传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俊峰说。

  近年来,科峰智能传动公司在机器人领域持续深耕。2024年,该公司参与工信部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揭榜挂帅项目,研发量产机器人旋转执行器的核心零部件——高精度行星滚柱丝杠。这个被称为机器人“关节”的产品,一亮相就受到市场青睐。该产品已实现P1级精度批量生产,申获多项国家专利。

  ■ 黄石:推动智能机器人在多场景深度应用

  “今年央视春晚上,穿着大红棉袄跳舞的宇树机器人,用到了人本轴承生产的关节。”4月16日,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办公室调研组到黄石未来科技城调研时,现场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道。

  长江日报记者从黄石市经信局获悉,目前黄石市机器人产业已集聚了三丰智能、智芯科技、深铁智鑫、科威自控等重点企业,主要分布在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冶市,产品包括AGV(自动导向车)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整机产品及控制器等零部件。同时,东贝电机、万邦电机在工艺上能满足机器人电机配套,人本轴承能够生产机器人关节模组所需的主轴、输出法兰、轴承等,星锐科技具备机器人本体结构件所需铝材的研发和供给能力,中林科技可为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做精密加工。

  根据黄石市2024年发布的《黄石市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行动方案》,黄石在智能机器人方面,将重点围绕核心零部件研发和制造、通用本体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以发展人形机器人、矿山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为抓手,推动智能机器人在制造业、矿山开采、仓储物流、特种作业及巡检等多场景深度应用。

  随着一批批企业入局,一项项技术被攻关,武汉都市圈正在机器人产业赛道上加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