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淅沥……婀娜多姿的舞蹈演员翩翩起舞,“润春”“游春”“望春”“念春”四个系列的油纸伞舞出“春”的灵动。
4月5日,央视《古韵新声——清明》晚会歌舞节目《春夜喜雨》中,惊艳观众的64把油纸伞,出自长江上游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老街金凤路257号。
知道泸州油纸伞的人众多。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伞”开全国,作为贡品朝奉康熙; 民国初年,油纸伞随奔腾的长江出川出海,远销日本及南洋……曾经在泸州长江边、沱江畔形成过“油纸伞一条街”。 极盛时,从较场街到大河街(东门口到馆驿嘴)、顺城街、珠子街、小市一带,伞铺一家挨一家,可谓长江畔最负盛名的手工业。
精美的油纸伞获得大众喜爱。牟科 摄
现如今,作为业界唯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毫无遗漏地承袭了中国传统制伞技艺,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历史积淀了它与众不同的古韵,又更像是知性典雅的象征,让目睹的人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中。
01
回望
长江畔“油纸伞一条街”
“听祖父说,曾祖父在大河街做过多年的油纸伞,那里曾经是油纸伞一条街。”分水油纸伞第六代国家级传承人毕六福告诉记者。
据泸州史学界的说法:泸州油纸伞工艺的使用和传承,至少可以上溯到明代,历史超过四百年。据《泸县志》记载:“泸制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 早年间,泸州油纸伞作为贡伞,民间使用甚少。传说康熙皇帝喜欢书画,为泸州朝贡的油纸伞作过画、题过词、赏赐功臣。后来油纸伞“飞”入寻常百姓家,需求量大增,油纸伞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曾经的大河街。王伟 摄
为何会在泸州长江边、沱江畔形成“油纸伞一条街”?泸州市文史研究员陈鑫明有一番考究。“东门口曾有个很大的竹材市场,纳溪、江安等地的优质楠竹、木材,经永宁河、长江顺流而下到这里交易。竹、木不仅用作油纸伞,还是当时自贡盐厂、泸州造船厂等重要原材料。”在陈鑫明看来,长江、沱江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油纸伞一条街”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油纸伞原材料源源不断供应,另一方面,长江、沱江水道为成品油纸伞输出提供便捷。
泸州东门口记忆。王伟 绘
有关资料显示,民国初年,借力奔腾不息的长江,泸州油纸伞出川出海,远销日本及南洋,被盛赞工艺精湛、技术考究、经久耐用、制作精美。“以前, 油纸伞为苗家相亲之礼物。古蔺、叙永举行苗家踩山节,男女必备油纸伞进场。盛时,每年供古蔺、叙永、贵州毕节等苗族踩山节的泸州油纸伞上万把。”陈鑫明称,极盛时期,大河街、珠子街、小市、蓝田、泰安、沙湾(茜草)、分水、弥陀、先市、大旺场等地有大小油纸伞厂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年产油纸伞2000万把。
如今,大河街、珠子街等地难寻“油纸伞一条街”兴旺与繁华的踪迹。毕六福曾寻找过祖辈开伞铺的足迹。“合江先市码头有块石头,至今依稀可见深深的桐油痕迹,是曾祖父他们做油纸伞留下的。”
精美的油纸伞。崔宗喜 摄
关于油纸伞,还有一段与泸州有关的红色传奇故事。中央红军长征在叙永、古蔺、赤水等地转战,大红油纸伞成为行军的雨具。“抗美援朝时期,泸州承担了生产30万把油纸伞作军用任务。伞匠杨炳生带着大家抢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得到了奖金。”陈鑫明向记者讲述了这段往事。朱德在泸驻节期间也对油纸伞情有独钟。1962年,他到泸州考察时,泸州赠送了10把油纸伞给他……
02
探寻
繁荣盛景的泸州商贸
“油纸伞一条街”的兴盛,得益于泸州商贸的兴旺。
一把油纸伞,需要老楠竹、木头、丝线、桐油、手工皮纸等众多材料。从材料加工到半成品的伞骨、伞托、手柄和伞顶、伞杆四个零部件加工,需要近50个工序。半成品到成品的穿绞和网伞、印花和切纸、扶伞和烤伞,熬油和晃伞,也有50道工序。看似简单的传统手工业,却衍生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竹、木、桐油、丝线等加工、交易集中。长江边的木匠街、铜店街、大河街、顺城街、篦子街等不少作坊,曾经与油纸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泸州油纸伞最红火的时候,年产油纸伞2000万把,从业人员上万。一个环节、一个原材料的加工,都足以支撑一个有规模的作坊。”陈鑫明说,以制作伞骨的老楠竹为例,码头上的竹木市场,有专门交易老楠竹的商贩、生产竹制品的作坊。号竹(挑选竹料)、防霉、防蛀等处理,下料、刨节、刮箐、划墨、刨槽、削伞骨、做骨架……匠人们分工协作、环环相扣、自成一体。
手柄、木柄和伞托需要大量的优质木材。伞托由生长多年的岩桐木制成。为免使用中干燥开裂,还要经过精心泡制,溶解掉其中的胶质。当时风靡一时的木匠街,除了做传统的家具,还承担了为油纸伞选材、制作伞托等业务。
分水伞厂,颇具年代感。
“贵州生产的土法皮纸,经久耐用,是油纸伞的首选。”不少贵州商贩看中泸州油纸伞市场,开了不少店铺,门庭若市,旺季时供不应求。
“竹竿潗潗桐油香,遮雨遮风遮夕阳。”油纸伞的防水功能,主要靠桐油。桐油产自长江流域以及其南岸地区,泸州盛产桐油,土法熬制桐油技术一直延续至今。“相比于其他涂料,桐油是天然的,味道对人是无害的,被广泛用于油纸伞、造船、木盆、木桶等,结实耐用,还可以防虫蛀。”盛极一时的桐油加工,不仅供油纸伞所需,还广泛销往造船厂等。
……
油纸伞最发达的时期,“产业链”“上下游产品”等名词还未兴起,但足以窥视泸州手工业、商贸物流在那个年代乃至更久远的发展史。
一把油纸伞,撑开半部泸州商贸史。
历史上,泸州连接川、滇、黔三省,占据西南地区的天时地利人和,有“金泸州”之称。凭借沱江、长江水运,舟楫便利、商贾云集,因水而立,因水而荣。
老泸州图。王伟 绘
据史料记载,李焘出任泸州知州,奏请西南边茶马互市,形成了长江上游著名的水陆大口岸。蜀锦、食盐、砂糖、木材、煤炭、铜、铅、茶叶、竹木、山货等大宗物资在小市、馆驿嘴、东门口等一带码头集散、中转,再经沱江、长江、茶马古道,上可至成都、川西以远,下可达重庆、宜昌、武汉、南京、上海,更远可出海。据泸州航运志载,明清以来,泸州仅运盐茶至重庆、万县(现万州)的大棕板船就有800多艘,中元棒大船有700多艘。泸州城内外,万商云集,五方辐辏。相传有 “市井六里商铺数百户”“江阳夜市连三鼓,小市盐船起五更”之说。
在明代,泸州与成都、重庆名列为“天下商贾集聚处”,成为全国33个大型商业城市之一。东门口的牌坊上,悬挂着“西南要会”四个鎏金大字,长时间演绎着“西南要会”的盛景。
分水油纸伞,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东门口大码头,竹架子下竹木、茶叶、烟草、桐油、匹头、山货交易,周边的马帮、商队源源不断地从乌蒙山、川滇黔古道、永宁河谷来来往往。”陈鑫明说,早间年,泸州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物资集散地,商品繁多,数量巨大,商号遍地。相传,经过泸州的官员、商人,大多会随身带上一把油纸伞,一来能遮风挡雨,二来图个吉祥。
03
传承
油纸伞百年文脉
当下,拥有七张城市开放名片的泸州,正在建设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繁荣依旧。但往昔年产2000万把油纸伞的辉煌不复存在。一批批传统手工业,正逐渐消失,被新的工业所替代。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年来,油纸伞传承人毕六福等为数不多的伞匠们依然坚守。2008年3月,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成功跻身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在历史洪流中,不曾磨灭的匠人们始终如一执着的结果。
江阳区分水岭镇老街金凤路257号门前,“泸州江阳区分水伞厂”的牌匾斑驳泛黄。“厂大门”并不显眼,迈过木门槛,进入小四合院。老宅布满苔痕,几位工人娴熟地穿线、裱糊伞面。一把“满穿线”的油纸伞最见功夫,老匠人张登桂用五色丝线在伞托与撑架间穿渡。“这把伞不大,要穿2800多针,如果是稍大的伞至少3000针以上。”看着伞骨下重叠交错的彩色丝线,不禁感叹手艺人的智慧与匠心。
上百道工序全手工制作,使用近百种不同工具,“手艺”层层叠加,极为讲究。这不仅仅是对“手工伞”的执念,更是因为历经百年,老祖宗传下来的古法,被时光不断检验后,散发出的“真理性”。为了传承好、发扬好油纸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毕六福创新利用“石印机”刻画出饱满、形象、生动的图案,开发工艺油纸伞、石印油纸伞、芳香防雨型油纸伞等,掀开油纸伞文化新篇章。如今,他的油纸伞卖到了10多个国家。
每周,泸州一中开设的兴趣社团课上,伞架、伞面成了美术老师陈敏的教具,孩子们用刻版、印刷的方式,制作自己原创的油纸伞面。用泸州本土的非遗文化上别开生面的社团课,陈敏从2014年一直坚持到现在,带领学生们创作设计了数十款油纸伞。2014年,陈敏编写的《泸州油纸伞》进入全省初中美术教材,给孩子们播下彩色的种子。“非遗本身就是最美的民间工艺,把非遗和美术教育结合,让学生有更生动的体验。告诉了一个孩子,就告诉了一个家庭。”
“许家老伞铺”内,快递员迅速取走9把青花瓷系列油纸伞,迅即发往德国。分水油纸伞第六代省级传承人许学明简单交代几句,便忙着为伞面调色。200把装饰用油纸伞,河南黄河边某古镇期待已久。许学明做了48年油纸伞,出口美国、日本、法国等地,“回归油纸伞的本源,守住许家的祖传手艺,就守住了根。”
短片《熊猫与少年:油纸伞篇》片段截图
与泸州千里之隔的京杭大运河南端,杭州中国伞博物馆、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内,油纸伞第七代传承人余万伦张罗着体验区重新装修。“继2016年G20峰会接待外宾场所后,我们也是今年杭州亚运会指定参观点。”11年前,27岁的余万伦将油纸伞制作技艺带到杭州,一盏明灯,一根伞骨,一把彩线,开始了油纸伞的传承和推广。不仅展示传统的大红伞、龙凤呈祥等伞,还将三潭印月等大自然美景刻画……重新诠释了一把油纸伞断桥定情的浪漫情愫、古老民间习俗里的精神皈依、文人墨客笔下生辉的意境、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
纵贯6300公里,流淌天地间的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一把油纸伞承载着古老的文化传统,连接厚重的长江文化根基,见证了泸州商贸从古至今生生不息的繁华。
千年文脉流淌不息!在传承中创新,让泸州油纸伞“活”起来,凝聚着民族与时代精神,带着一代代人的回忆与乡愁,散发出别样的魅力,在漫长的岁月中慢慢发轫。
- END -
消息回顾:
● 中国最靠近长江的机场:功成身不退
● 头脊梁:当长江在泸州成为“雕刻家”
● 泸州长江边的这道坡,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利
来源|泸州日报
记者:周丽
责编丨谢蕤 樊鸣霄 编辑丨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