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悠久历史的酒城泸州,是一片巴蜀文化积淀厚重的沃土。而那些表现泸州人文意蕴的古诗歌、古琴曲,则是历代名人先贤对这片热土的厚爱与感悟。
在无数传世之作中,尤以周宣王时期的古琴曲《履霜操》《子安之操》,在巴蜀古代诗歌、琴曲话语系统中独树一帜,成为泸州的诗脉源头和琴曲标志。
泸州古琴曲,成为传承千百年道德风尚的文化载体;抚琴台,成为古江阳名胜古迹中的网红打卡地;周太师尹吉甫,大学士、孝子伯奇天地正气、文脉永续,托起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古诗魂。
圈中位置为抚琴台
一部古江阳诗歌史
西汉文学家杨子云(公元前52年-公元前18年)在《琴清英》中记述:“尹吉甫子伯奇至孝。后母谗之,自投江中。衣苔带藻,忽梦见水仙,赐其美药,恩惟养亲,扬声悲歌,船人闻而学之。吉甫闻船人之声,疑似伯奇,援琴作《子安之操》。”西汉文帝博士、景帝太傅韩婴确认:“《诗经·王风·黍离》诗,乃尹伯奇弟伯封哀其兄伯奇冤而作。”(《清·白华文集》卷七)
东汉文学家蔡邕(133年-192年)在《琴操》诗文中说:“《履霜操》者,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吉甫,上卿也。有子伯奇。伯奇母死,吉甫便娶后妻,生子曰伯封。乃谗伯奇于吉甫曰:‘伯奇见妾有美色,然有欲心。’吉甫曰:‘伯奇为兹仁,岂有此也?’妾曰:‘试置妾空房中,君登楼而察之。’后妻知伯奇仁孝,乃取毒蜂缀衣领,伯奇前持之。于是吉甫大怒,放伯奇于野。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见逐,乃援琴而鼓之曰:‘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言,孤思离别,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衍。痛殁不同兮思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
宣王出巡,吉甫从之。伯奇作歌,以言感之宣王。宣王闻之,曰:“此孝子之辞也。”吉甫乃伯奇于野而感悟,遂射杀后妻。(东汉·蔡邕·《琴操》)
东汉政治家王允(137年-192年),经学家赵岐(135年-201年);三国时曹魏文学家曹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唐代文学家韩愈;宋代诗人黄山谷、郭茂倩、张载,州牧陈损之等;明代士大夫张骏、吴登启、杨升庵、周瑛、张一甲等;清代王士祯、朱载震、夏诏新、吴省钦、何锡璠、周其祚等,以及近现代地方文史学者孙湘、吴孟辉、魏仲襄、罗大千、泸生、秦礼等,一批追寻西周文化、研究古琴台文化的学者,围绕琴台忠臣孝子文化的争鸣与践行,传承与发展,形成历经2700多年的琴台学术文化群。
尹吉甫
忠孝节义的传承
如果说古琴台文化始于汉唐,兴于宋元明清,那么,泸州所举办的尹吉甫、伯奇文化研讨会、古琴学术交流会,以及尹吉甫文史资料、戏曲剧本等文化分享活动,则构筑了属于泸州的忠孝节义传统文化。
宋代《江阳谱》记载,唐天宝(742年-755年)刺史陆弼治泸,德泽惠民,立庙兴祠礼祠先贤尹吉甫,孝子伯奇;宋开宝(968年-975年)刺史钱文敏崇尚忠臣孝子,受太祖嘉奖,以德服夷,以孝化夷;宋代安抚使陈损之、魏了翁,在泸“以太师吉甫文武宪邦之忠,伯奇援琴《履霜》之孝,寻之使趋。”境内风清气顺,民安乐业。宋徽宗赐泸州为“西南要会”之地,升节度,泸州成为“西南都会”(《宋史》)。
进入明代,在《永乐大典·泸州卷》中,将尹吉甫、伯奇忠孝载入国典之中。永乐十五年解元、十九年进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张骏在《宝山赋》中言:“余甘树老而晚渡之名未泯,紫金堆没而伯奇之迹犹存。”弘治年监司尹嘉言、正德年州官萧敏,奉朝廷隆礼前贤,诏天下考先代功臣遣地遗迹,报户部、礼部、工部,朝廷准予在泸城南重建尹公祠(穆清祠),并刻碑记:“周太师尹公吉甫为泸乡贤首,天下古今士望之冠冕也,其道德功业文章、备载经史州乘,当与尹周并称,有明征矣。其子伯奇不得于亲,援琴而操《履霜》,江水为之呜咽,至今如有余悲。”“太师父子忠孝,可贯金石,动鬼神。人参天地而立,所以近事父,远事君者,惟忠与孝,故忠臣孝子,天地之正气。”(《康熙直隶泸州卷》芝文卷)
进入清代,朝廷推行忠孝仁义,治家之道。泸州州官朱载震、夏诏新带头捐俸,乡贤立庙建祠,倡文雅、兴泸俗、培民风,为泸郡之典范。时有忠孝祠碑记云:“蜀山灵秀,古多伟人。读《崧高》诸什,《履霜》一操,窃叹忠贞绝孝萃于一门,冠于周京。而吉甫雅颂,伯奇哀曲,亦为西蜀祠章之祖,庙堂宜祀,献酒奉牲,今重立庙堂,阅千百载,泸人永念。”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直隶泸州志·卷四》记载,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末科进士,山东佥事赵鹤龄《穆清祠碑记》、《穆清祠颂》云:
“天作姬篆,中兴涧瀍。笃生之辅,赞翊后先。內总机务,经纬万千。大文称耀,神武遥宣。西轨倾轧,大力回旋。用成鄏十,永其千年。周辙既东,颓厥皇纲。黍离哀靡,正声杳茫。夫惟大雅,焕其鸿章。崧高江汉,炳耀铿锵。烝民知道,弘孟所彰。用征性善,幽渺张皇。猃狁猖狂,逞侵京邑。帝曰咨汝,芟其孔炽。六月出师,戎东既饬。薄伐以惩,用告成事。师不久露,农咸就绪。饮至策勋,穆穆棣棣。正士在朝,贤人汇升。僚友同德,夹辅休明。侍燕为谁,张仲此邻。赠言为谁,维甫及申。盍簪结细,协泰同寅。彝伦式法,启我泸人。维我泸川,公之居址。穆如清风,披拂桑梓。泸人感德,礼由义起。作祠城南,历有年纪。巴歌渝舞,以流遐思。思公无斁,祀公有时。懿德嘉言,取则不违。惠我泸人,永言保之。”
走完这段石梯就到了抚琴台
古江阳的千年诗魂
伯奇《履霜操》:“履朝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听谗。孤思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硕兮知我冤?晨朝履霜,穷天所归。乃集芰荷为衣,采柠花以食。抚琴而歌,自伤见放,不敢有怒词,卒自沉于江以死。”
尹吉甫《子安之操》:“儿罪伊何,父信谗言。逐儿荒野,心之忧矣。履霜一曲,啾啾唧唧。悲惨慕兮,王闻美言。心之忧矣,儿在江流。君王由言,父兮有悔。心之忧矣,子安归来。伯封弟盼,子安归来。”
蔡邕的《琴操》诗为伯奇鸣不平;三国曹植曰:“吉甫信后妻杀孝子,其弟伯封求而不得。”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载:“伯奇,黄龙堆有遗址。”唐代的韩愈作《履霜操》并序,尹吉甫子伯奇无罪,为后母谗而逐,自伤作履霜。诗云:“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苔,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宋代郭茂倩在《宋诗纪事补遗》中记载,“伯奇被逐,儿引中野,独无母怜。”黄山谷《听履霜操》中有序云:“士有意于学问,不得于亲,能不怒者。预听斯,予故为昔之词。撼其关键,冀其动心忍性遇变而不悔。”
到了明代,从永乐到成化,到弘治、正德、嘉靖年间,隆礼前贤,诏天下孝先代功臣墓、祠、遗迹,下旨祭祀。四川巡抚,各郡州县治者,奉旨修建先代功臣墓地,捐俸立庙建祠,续修祀典,撰写碑记以表,千秋永存。周太师尹吉甫、孝子伯奇事,均载入典籍史书中。
古江阳是尹吉甫故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受到广泛关注,不仅有“文武吉甫万邦为宪”(《诗经·大雅·六月》),还有史前文化“诗祖”之称。吉甫之道德文章,孔孟二圣人推崇之。在大批的士大夫中,张骏、杨慎、周瑛、尹嘉言、吴登启、邢干、萧敏等,不仅先后在江阳重修抚琴台,以祭祀周孝子尹伯奇,还依山筑庙归子寺,为伯奇读书之处取名“学士山”,城南重修尹公祠。成化己丑科进士、任四川右布政使的周瑛著有《履霜操》,诗云:““母兮儿憎,父兮儿怒,局蹐天地,惨不知其故。父在高堂,儿在郊圻,晨兴履霜,踵血淋漓。荷衣不暖,柠食不饱,不即捐沟壑,念我父母。父本儿爱,母本儿怜,一朝放逐,实儿之愆。维鸟古鷇,维虫有裸,父兮母兮,其哉归我!”
明代正德状元、太史公杨慎有《抚琴台凭吊》,诗云:“尹氏遗踪有尺台,招呼不见子归来。可怜文武为邦宪,却妮婵娟养祸胎。鸣牝缀蜂终古恨,衣苔带藻至今衰。悠悠往事嗟何及,浩浩车波去不回。”
大学士盛锦也作有《履霜操》,诗云:“霜皑皑兮泸之浒,儿弗履兮畏我父母。身载寒兮,儿心载苦。儿心兮父心,儿身兮母身。寒兮苦兮,实伤我亲。儿罪兮莫追,亲心兮可转。俟日出而回光兮,履霜亦暖。”
从崖边看抚琴台一角
履霜一曲古今哀
史前古琴曲《履霜操》《子安之操》,围绕忠臣孝子文化延续了几千年,不论从人文历史,还是从道德风尚各方面看,《履霜操》《子安之操》所引发的关注和论述,都为唤醒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激发世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酒城人传承忠孝节义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清初大学士王士祯在《抚琴台》中云:“明月生琴渡,如闻弹履霜。猿声何处发,今夜宿江阳。更有巴渝曲,能沾旅客裳。枫抹前路远,叶叶似潇湘。”泸人何锡璠的《琴台》云:“江水潺湲咽古今,履霜一曲古今哀。可怜点点思情泪,洒作荒岑满地苔。”李九霞的《抚琴台拟履霜》云:“秋水澄清几曲湾,抚琴静夜泪潸潸。恨无愁慕回无力,一死何能过历山。风凄露冷己生哀,更有猿声隔岸来。明月不知千古痛,余光犹在照琴台。”李天英的《抚琴渡》云:“秋来何处采柠花,三尺孤桐伴水涯。一曲未终霜月皎,儿寒今夜宿谁家。”……
民国地方史专家魏仲襄、吴孟辉、孙湘、胡会浦、王少溪等先贤,曾在研究地方史的过程中,为追忆忠臣孝子尹吉甫父子的《履霜操》《子安之操》古琴曲,付出了数十年的心血,并留下了研究考证成果;现代学者罗大千、泸生提出挖掘西周文化,重建抚琴台、尹公祠,并出版《周太师尹吉甫故里》《文武吉甫彪炳故里》(中国文史出版社);龙马潭区石洞有《尹吉甫故里坊》遗址,吉甫苑、诗经文化长廊、吉甫学校等;泸县太伏万定照南山尹氏宗祠家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江阳区在全国率先举办古琴曲文化学术研讨交流会,并在会上发布古江阳抚琴台为中国琴台文化之源头,《履霜操》《子安之操》为全国古诗歌、古琴曲之母的学术报告,引发全国古琴专家学者的共鸣与关注;泸州古琴师陈俊杰近年来为寻找琴台古曲,还原史前忠臣孝子的古歌而奔走;纳溪区深度发掘尹吉甫故里的遗址:古太师坟、马氏夫人墓、尹氏尖峰山家庙,并出版《尹吉甫文史资料》,成立了纳溪区尹吉甫历史文化研究会。
从对诗歌、古琴的发掘,到以古琴台《履霜操》《子安之操》为源头,以历代名人诗家的作品为线路,再到忠臣孝子文化的传承发扬,“琴台霜操”已不只是泸州的一处古八景之名,而是在巴蜀文化上刻下的浓厚一笔。
- END -
消息回顾:
● 四川第二届长征精神主题论坛——四渡赤水·泸州论坛举行
● 泸州学霸双胞胎:一个清华,一个北大!网友:这样的孩子如何批发?
● 报名中!泸县政协办公室公开考核招聘下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 四渡赤水·泸州论坛丨总结四渡赤水“泸州贡献”,弘扬伟大长征精神
来源丨川江都市报
作者:陈鑫明
编辑丨李倩 责编丨谢蕤 樊鸣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