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赤水河,经常能看到鱼儿成群结队在水里游和鱼儿跃出水面的情景。珍稀鱼类也变多了。”11月10日,合江县三农工委渔政负责人李志强告诉泸州日报记者。据中科院水生所科研监测显示,现在赤水河珍稀鱼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到的物种数由禁捕前的32种上升至37种。
鸟瞰赤水河
现象:赤水河鱼类资源越来越多
今年7月,古蔺县太平镇村民在赤水河支流岸边发现一条有手有脚的大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这条“娃娃鱼”重约4公斤。去年8月,中科院水生所在赤水河进行禁渔期特许捕捞时,捕获1条长江鲟,长1.15米、重6.9公斤。这是近年来赤水河鱼类资源研究捕捞中,捕获个体最大的长江鲟。
前年10月,转产渔民李庆余协助中科院水生所在赤水河进行鱼类采样监测,他一网拉上来42条长江鲟。李庆余笑称,当了30多年的渔民,还是头一回看到这么多的长江鲟。
上世纪九十年代,渔民一年可捕到三四条长江鲟,但此后一年都难见1条。如今,长江鲟变多了变大了,这是赤水河禁渔5年多带来的变化。
渔民退捕转产也能走上致富路
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过去由于高强度捕捞,使赤水河鱼类越捕越少、越捕越小。与此相应,赤水河渔民年均收入增长远低于同区域农民的增收幅度,陷入“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
2016年底,原农业部发布《关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渔的通告》,明确从2017年1月1日至2026年12月31日,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禁止一切捕捞行为。赤水河成为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十年禁渔”的一级支流。
赤水河泸州段全长229公里,流经古蔺、叙永、合江三县。该段曾有捕捞渔船45艘、渔民83人,均在合江县境内。我市实施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措施,完成了渔船渔网的拆除和83名渔民的转产安置任务。
合江县选派人员了解渔民的就业意向、技术特长等情况,根据渔民自身优势和发展意愿,公开招标确定第三方培训机构,由指导老师到每个渔民转产生产现场进行培训,引导渔民发展适合的产业,增强了渔民“洗脚上岸、转产致富”的信心。如合江县荔江镇税湾村渔民全光友种植荔枝、真龙柚、藤梨等果树20亩,年收入达到15万元。
“鳗鲡、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土生鱼被重新发现,说明禁渔是有效果的。”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刘飞说,经过五年多的休养生息,赤水河鱼类资源恢复明显。
- END -
消息回顾:
● 祝贺!泸州招商引资先进来了,79个集体、150人受表彰
● 杨林兴在西南医科大学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 余先河前往四川警察学院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四川首部!茶楼茶馆管理规范来了,下月起实施 泸州日报记者 简放鹏 编辑丨郭建 责编丨谢蕤 樊鸣霄 审核丨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