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叙永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员在江门镇永胜村二社龙凤桥附近新发现一处保存完整、功能齐备的清代漕运码头遗迹。这一重要发现为研究川南地区古代漕运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是明清时期永宁河流域“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漕运盛景的有力见证。
龙凤桥漕运码头远景
龙凤桥漕运码头遗迹位于江门镇永胜村二社龙凤桥,西距江门纸厂办公楼15米。主体遗存由东、西两处码头构成,现存纤夫拉船遗迹、河岸堡坎和开凿于石壁上的运输石道等设施。尤为珍贵的是在码头北侧15米高的岩壁上发现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龙凤桥建桥碑刻,因龙凤桥与码头有路相连,为码头断代研究提供了确切依据。根据码头现存石梯步凿刻痕迹,也可推测该码头形成应早于清咸丰年间。
东码头全景
东码头石道(局部)
东码头坐东向西,因水流平缓、河道宽阔,能停靠多条货船,应为主码头,河岸堡坎、沿河而上的岩壁上也分布有大量纤夫拉纤遗留下来的痕迹。顺河上下皆有小路,现存58级石砌阶梯依山势开凿,最宽处达1.8米,最窄处约为1.1米,石面磨损痕迹清晰可见。岩壁上密集的纤绳勒痕与宽阔的泊船水域相互印证,暗示着昔日的繁忙景象。西岸码头应为辅助码头,现仍存河岸堡坎和固定船只的铁环,则能较好展现当时船舶固定技术的精妙。
西码头全景
该漕运码头遗迹现存有纤道、泊位、石道等齐备的设施要素,能够系统展现明清时期内河码头的功能分区。同时该遗迹与周边的曹公祠摩崖造像、纤夫拉船遗迹等文化遗产点位形成互证,沿永宁河黄金水道两岸分布,能够反映当时江门峡漕运盛况,较好佐证永宁河流域是川南古道上重要的水陆转运节点的相关历史记载,为研究明清时期西南地区漕运管理制度、水运经济形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如今,这处穿越时空的漕运遗迹,正以斑驳的纤痕、沧桑的石阶,向今人诉说着“白日千帆过,川江号子响”的江门漕运传奇。下一步,叙永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将持续深入挖掘永宁河江门段沿岸漕运遗迹,让沉睡的文物焕发新生,让这段“刻在石头上的航运史诗”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