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以改革之力,守护最美“夕阳红”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马鞍山

2024-08-09 08:30 来源: 马鞍山日报
【字体:

  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不仅是“国之大者”的顶层设计,更是“民之所需”的细枝末节。

  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市抢抓入选首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地区等机遇,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深化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居家社区幸福颐养服务体系。在首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验收中获评“优秀”等次,居中部地区首位。

  “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医养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为养老事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健全服务网络,搭建“居家”到“社区”的桥梁

  家住大北庄的张先生夫妇年事已高,去年起,二人通过社区内养老服务机构办理了家庭养老床位。

  如今,二老不仅家里完成适老化改造,安装了一系列智能化、专业化的辅助设备,还配备了两名专业助老员,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养老服务,“家里改造得很好,送餐、洗晒、送医、打扫服务样样都有,非常贴心啊!”

  二老的健康数据也在智慧化监控平台一目了然。“我们24小时值班,随时掌握居家老人的生命体征和生活状态,护航老人安享晚年。”在花山区湖东路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杭胡迪看来,互联网为嵌入式养老服务插上“数字翅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嵌入式养老服务场景将是未来养老发展的重要方向。

  嵌入式养老,是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有机整合,通俗点说,“让床位跟着老人走”,把养老服务嵌入“家门口”。

  在城区,我市大胆改革、整合资源,打造以湖东路街道为代表的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初步构建了以街道级综合体为核心、以社区中心(站)等为载体、延伸到老人家中的“一中心、多站点”城市“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

  在乡村,我市对24个乡镇敬老院提档升级,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站)连锁化运营,打造了以石桥镇养老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区域性、互助型养老服务中心,形成乡镇敬老院—农村助老服务站—居家上门服务的农村区域型养老服务网络。

  截至目前,全市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375张,建成养老服务三级中心442个、日间照料中心69个、老年助餐服务设施233个,为近4000名困难老人开展居家上门服务。

  发挥专业引领,实现“养老”到“颐养”的转变

  说起养老城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用来衡量这座城市到底适不适合养老。

  绿地小区居民穆阿姨最近“爱”上了一街之隔的花山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原来,社区中医诊所开业了,熏蒸、牵引等理疗服务很好地缓解了她的颈椎病。

  楼上养老,楼下诊所。三伏天炎热,她和老伴就带小孙子到这里玩耍,一个带孙一个保健。

  山南小区居民黄师傅不擅厨艺,如今是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点的常客,“不用买菜做饭,饭菜干净卫生,每天的日子轻轻松松咯!”

  丰收佳苑小区丁方龙隔一天就能迎来“马上送福”助老员的陪伴,买菜做饭、洗衣洗被、陪聊唠嗑,老人身心都是暖洋洋的……

  体强健、食无忧、居要安、有人助……围绕这些老年人的需求,我市从医、食、住、行等方面入手,稳稳托起老年人幸福生活。

  吃饭是头等大事。针对不少老人“不能烧、不敢烧、不会烧”的刚性就餐需求,我市探索推行“中央厨房+社区配送+个性订餐+送餐入户”的助餐服务模式,建设全省首家专门服务老年助餐的中央厨房,全市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323个,让老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饭。

  住得安心方面,我市培育“马上送福”居家养老服务品牌,依托专业团队为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等“一键式响应”居家上门服务,探索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定制个性化“菜单”。我市还探索“存量用房+养老服务”模式,整合利用国有闲置用房3万余平方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空间更足。

  深化医养结合,我市指导花山区、雨山区申报实施全省医养结合创新发展试点,在21家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立中医诊所,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制定社会化家庭签约医生上门服务清单,让老年人有“医”靠。

  凝聚工作合力,推进“顶层”到“基层”的改革

  去年底,我市出台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围绕推进我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5项重点工作任务、22条具体措施,配套制定《马鞍山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24个基本养老服务项目。

  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市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不断完善,服务对象、内容、标准等清晰明确,服务供给、保障、监管等机制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

  同期,我市还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明确三级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点、建设标准等,并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作为刚性配建,解决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多少、建什么规模、建在哪里”的问题。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从顶层设计来看,我市民政部门履职尽责,这一系列政策保障颇具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搭建起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政策的“四梁八柱”。

  有了顶层设计的保驾护航,才有了基层的探索实践。我市连续多年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纳入市民生工程实事;分级分层制定发放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新建小区配置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高校开设健康养老服务专业,定期举办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建成2所区域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

  民有所需,我有所应。一项项养老服务领域改革举措落地见效,都与群众需求和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借改革之力、创新之举,我市养老服务事业继续在实践中寻求突破,在发展中守护最美“夕阳红”。

  记者 季晨辰 通讯员 程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