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教育部“保障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2小时”的要求,按照四川省教育厅的统一安排部署,我市各级学校积极构建“体育必修+个性选修+全员参与”三维体系,通过每天1节体育课、30分钟活力大课间、30分钟体育活动、15分钟课间等组合拳,让操场成为成长乐园,让运动成为校园时尚。
体育课程升级 运动项目更多
春季学期开始,市实验学校体育课采取“4+1”课程设置方式,4节由本班体育教师任教,开展学校规定的体育教学活动;1节聘请足球教师,开展足球特色课程。
高中学校同样将体育课程升级。市三中,体育课从单一教学到“体育技能超市”,采取“1+2”的课程设置方式,1节固定由本班体育教师开展足球特色课程,2节采取选课走班的方式开展,由学生在“三大球”“三小球”等10余个项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有效增加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课从原有的每周3-4节增加为每天1节,高中阶段学校从原有每周2节增加为每周三节。将“三大球”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必选项目,做到统一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开展考核测评,努力促进学生在体育课上“流汗水、学技能、促健康”。
大课间“破壁创新”因地制宜开展锻炼
2月21日上午9点,市凤凰小学创新开展1000人篮球操。市凤凰小学作为“全国青少年篮球特色示范学校”,大力普及推广篮球运动,通过课间篮球操、篮球操比赛和校园篮球联赛,丰富了凤凰学子的体育锻炼。
同一时间,市外国语学校钒钛高新校区,伴随着《少年》的动感旋律,1000余名学生在操场开展“体能闯关接力赛”。下午4点,教学楼走廊变身“微型运动场”,开展桌面乒乓球、魔方竞速等微运动。
我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落实每天至少一次大课间活动要求,创新开展学校特色大课间,努力做到大课间“有趣、有效”。
特色项目百花齐放 增强师生凝聚力
在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孩子们跳着欢快的羊皮鼓舞,开展独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
在仁和区大龙潭中心学校,师生们载歌载舞,既锻炼了身体,也增强了全校师生的凝聚力。
抖空竹、民族舞、川剧操、傈僳打跳舞等,课后体育活动打造运动社交圈,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教会学生掌握基本1—2项专业运动技能。
市教育和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体育教育对于孩子们体魄的强健和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2小时,让孩子们身上有汗、脚下有力、眼里有光、脸上有笑,每一个细微且有效的尝试改变都是值得的。(尹良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春梅)
审核: 雷雨阳 责任编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