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文明而美;城,因文明而兴。
2025年5月23日,是一个载入攀枝花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发布,攀枝花榜上有名。
喜讯传来,举市欢腾,全民同庆。微信“朋友圈”瞬间刷屏,如潮水般地道喜祝福与万千感慨交织,既有夙愿得偿的欣慰,更激荡着接续奋进的期盼。
历尽铅华成此景。2015年踏上征程,2025年终传捷报。10年来,攀枝花从三线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以锲而不舍的精神、驰而不息的干劲、始终不渝的情怀,在实干中提升,在拼搏中跨越。终于,累土不辍,丘山崇成;浇灌不止,文明花开!
每一次抵达,都意味着新的出发。荣膺全国文明城市,既是崇高的荣誉,更是无声的鞭策;既是努力的结晶,更是前行的动力。
夺牌本不易,守成更艰难。全市上下要拿出“永远在路上”的坚毅笃定,巩固来之不易的创建成果,深化文明城市建设,让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让攀枝花的明天更出彩、更精彩。
为民:民生痛点就是创建起点
城以盛民,民为城本。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我市聚焦群众关心、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将解决民生痛点作为创建工作的起点和重点,不断满足每一位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晨七点,东区东风生鲜市场已热闹起来。“以前,地板潮湿且坑坑洼洼,来买菜要把裤脚卷起来,以免被弄脏。现在,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说起市场的变化,前来买菜的市民赵亮竖起大拇指。
小小的“菜篮子”,拎起的是群众热腾腾的生活,折射出的是一座城市的民生温度。市场的设置是否方便,功能是否完善,管理是否规范,经营是否诚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我市对建成区农贸市场逐一“体检”,制定整改方案。
“改不改?怎么改?老百姓说了算。”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翻出一摞调研记录,“光是座谈会就开了上百场,‘垃圾桶放哪儿’都要听摊主的意见。”东风生鲜市场从露天迁入室内,西区动力站市场加装便民电梯,清香坪市场根治漏雨顽疾……全市32家农贸市场完成了“量体裁衣”式的改造,昔日“脏乱差”的农贸市场,变成了“文明窗口”。
从细微处入手,在薄弱处攻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我市围绕群众关心的城市运行管理、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等问题,强力推进“六大专项治理”。
以群众需求为号令,让“堵心路”成“顺心路”。“以前送外卖,最怕过龙珠路路口,又堵又窄。”外卖小哥李佳说,“现在路口拓宽了,还装了智能信号灯,畅通了很多。”在交通秩序整治中,全市施划各类停车泊位1.5万余个,施划各类标识标线1.2万平方米,维修或设置交通隔离栏等1.6万余米,处罚各类交通违法行为30余万起。
以民生为标尺,让“忧居”变“优居”。走进东区望江苑小区,花草点缀的环形步道蜿蜒向前,紫藤架下老人在对弈,小广场上儿童在嬉闹,大家怡然自乐。而在几年前,因为小区老旧,居民改造意愿强烈。“改造方案进行公示,连花坛种什么花都征求大伙儿的意见。”望江街社区党委书记汪渝琦掏出手机,相册里存着改造前后的对比图,“你看这健身器材,就是根据居民建议加装的。”
焕新的不仅仅是望江小区,改变也不仅仅是老旧小区。我市把财政总支出的65%以上投入民生领域,办好教育、医疗、老旧小区改造、既有住宅增设电梯、天然气更新等民生实事。2021年以来,我市用于实施民生工程、办理民生实事的资金超过100亿元,改造老旧小区184个,既有住宅增设电梯567部,实施天然气更新10万户。
靠民:全民“大合唱”唱响文明曲
“美丽攀枝花是我家,文明和谐靠大家”——从创文“集结令”发布,到攻坚“冲锋号”吹响,处处涌动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热潮。
城市属于每一位市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市民的“大合唱”。创建过程中,广大市民纷纷行动起来,以城市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文明劝导、关爱困难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家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了在各自岗位上尽责任、作贡献、创实绩的生动局面,汇成了人人爱家乡、创文明、树形象的强大合力,用脚步丈量城市文明,用行动助力城市蝶变。
“我们在生活中无论碰到什么大事小情,都可以反映,及时得到处理。”家住金域阳光小区的居民王先生高兴地说,这几年社区治理能力明显提升,生活舒适度大大提高了。
王先生的良好感觉,来自攀枝花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触角延伸至社区末梢,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常态化、精细化水平的具体举措。为有效解决广大市民急难愁盼问题,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16.87万户居民身边问需问计问效,解决群众身边问题50余万条。同时,市民还可以通过12345热线、市民“随手拍”、“你提我办”媒体监督等平台,建言献策,共建美好家园。
文明创建,最怕“一阵风”。攀枝花的解法是——把好做法固化成制度,让文明扎根。《攀枝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那天,城管老李松了口气:“以前劝遛狗不牵绳的市民,总有人说‘多管闲事’,现在讲出条例第八条第七项规定,对方立马听劝了。”这部聚焦城市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在有力维护公序良俗、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创新的还有全民参与的制度。2017年,为更好体现城市文明“共建共享”主旨,我市启动实施了部门+社区的“包保联创”工作,调动各级各部门(单位)力量全面参与城市文明建设,推动形成“同心共创”的良好氛围,并于2021年对这一制度进行优化。2024年,我市对这一制度再次优化,108个市直部门单位、“两新组织”和社区结成对子,变以前的“一帮一”为“多帮一”,更加突出工作的常态化,更加注重“需求导向”。
各级各部门严格按照为基层减负的要求,增强工作主动性和实效性,把社区作为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舞台,积极实施“小微实事大办理”行动,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实际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同心共创”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努力将城市文明建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也是改变陋习、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如今,斑马线前,“人车相让”成为常态;旅游出行,有序排队成为普遍风气;光盘行动,成为市民就餐的自觉选择;小区院落,居民停车井然有序;92岁老人不慎摔倒、热心路人伸出援手,外卖小哥狂追百米刹停溜车救两娃,晚高峰隧道内百辆车主动为消防车让路……无数这样的“温馨一刻”绘就出文明城市的美丽画卷。
富民:精神沃土滋养美好生活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要塑造城市的外在形象,更要凝聚城市的内在精神。
走进东区各村组,农户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干净雅致,“传家风、立家规、执家规”等手绘宣传画美观大方,健身小广场上老中青三代其乐融融,一幅美丽乡村图景展现眼前。“村容变化大,村民的精神面貌变化更大。现在村里没有人乱扔垃圾,人人都是卫生监督员。”银江镇阿署达村村民杨红说。
要创文明城,先育文明人。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攀枝花始终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关键点,把群众参与作为发力点,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入实施精神共富工程,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凝聚发展共识,汇聚奋进力量。
一个榜样,一枚火种;一群好人,满城春风。2021年以来,全市共评选出“攀枝花好人”119人,23人入选“四川好人”、3人入选“中国好人”,推选出四川省道德模范5人。同时,全市志愿者人数达18万余人,组成800余个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开展洁美家园、扶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并结合3·5学雷锋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开展“文明实践力量 闪耀花城星光”“共富有我‘益’同行”“暖暖的花城”等主题活动。
初夏,仁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太极拳课人气不减。随着舒缓悠扬的音乐声响起,三名老师缓缓地摆起了招式,一招一式,一张一弛,动静结合,刚柔并济,沉浸其中,既强身健体,更陶冶情操。数十名老中青学生全神贯注,边听边学。张阿姨说:“我以前就对太极拳很感兴趣,但是没有机会学习。看到仁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社区群发布的课程预告,我特别高兴。今后,我还会继续关注各类活动。”
据介绍,仁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级建立宣传、服务等专业“人才库”,建立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深入挖掘专业型、专家型、精英型人才加入到文明实践工作中来,着力打造一批“主业精通、一专多能”的文明实践队伍。
近年来,攀枝花市创新路径,满足群众普遍需求,真正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送到群众身边,打造“攀谈有理·富思想”“德耀花城·富品德”“文润花城·富文化”“攀攀有礼·富新风”“花城有爱·富和谐”等文明实践品牌。同时,深化“文明实践+”,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整合阵地资源,延伸打造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消防文明实践基地等57个文明实践基地,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入选全省首批示范阵地。在服务农村方面,攀枝花市用好“阵地、流动、云端”3类课堂,开展理论宣讲、送戏进村、主题阅读、文艺惠民等活动6000余场,覆盖群众30余万人次,推动文明风尚浸润人心。
山水映文明,文明育新城。沐浴着全国文明城市的荣光,攀枝花牢固树立为民、惠民、靠民、利民的理念,健全完善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让文明之花持续绚烂绽放。(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晏洁)
审核: 吴禹涵 责任编辑: 伍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