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曾经照古人,一起云赏藏在长三角博物馆里的中秋古韵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千百年来,每到中秋,那轮皎洁皓月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咏月抒怀、大众百姓寄思祈福,为后世留下许多精妙绝伦的书画器物和丰富多彩的习俗传说。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小布整理了长三角部分博物馆里的中秋元素藏品,邀大家一起穿越一回,循着文物的印迹,“云赏”品味古人的浪漫风情↓
上海市
月宫葵花镜
关于月亮的传说中,最为家喻户晓的莫过于嫦娥奔月。传说嫦娥偷食了不死灵药,于是飞升到了月亮上。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东汉张衡在《灵宪》中记载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即嫦娥奔月之后化身为了一只蟾蜍。
在开元十年月宫葵花镜上,就描绘了这样的月宫故事:左面是桂树,右面是玉兔在执杵捣药,兽钮下方是一只跳跃的蟾蜍。
唐 开元十年月宫葵花镜(上海博物馆藏)
月宫菱花镜
月宫的故事不断演化,嫦娥也从蟾蜍化身变为了绰约的仙女。
月宫故事是唐代流行的铜镜纹饰题材。在这一面唐代的月宫菱花镜上,左上方为凌空飞舞的嫦娥,体态修长,帔帛随风飘舞,与唐画中的飞天相似。她左手持“大吉”牌,右手托果盘,其下方是玉兔与杵臼,右上方有桂树,树下是跳跃的蟾蜍。桂树、嫦娥、蟾蜍、玉兔都是中国古代关于月亮的经典意象,常用来指代明月。
唐 月宫菱花镜(上海博物馆藏)
广寒宫图轴
月亮上有仙人,那仙人住在哪儿呢?传说在某一个中秋之夜,唐明皇梦游月中,见一大宫府,榜曰:“广寒清虚之府”,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广寒宫。
天上仙宫自然是雕栏玉砌、清幽缥缈。元代的画家就凭借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了心目中广寒宫的样子。
元 广寒宫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广寒宫图轴》画风近于元代王振鹏,建筑结构严整,尺寸层叠合乎法度,为元代界画中的佳构。
“千里共明月”肖形白文木印
月宫的故事不仅在传说里、在绘画中、在镜面上,也被刻入文人的闲章里,成为亲朋友人之间传递情怀的媒介。这方“千里共明月”木质印章,是北宋末年钱昶十五件木质组印中的一件。中间的“月”字,富有创意地以一个圆形代指圆月,里面还刻有桂树和捣药的玉兔,生趣盎然。
北宋 “千里共明月”肖形白文木印(上海博物馆藏)
江苏省
《中庭步月图》
相传嘉靖壬辰年秋夜,文徵明与客小醉,当夜月色如画,碧桐萧疏,留影在地,人境俱寂,文徵明与友人一边在月影婆娑中烹茗啜之,秋风爽瑟,不觉畅聊至夜深。他们起步中庭,即兴吟到:风檐石鼎燃湘竹,夜久香熟乳花浮。银杯和月泻金波,洗我胸中尘百斛。
除了这两句诗外,当夜的场景也被画中主人记录下来,这便是南京博物院所藏文徵明《中庭步月图》。以庭院月光为题材的作品在我国历代绘画中颇为少见,尤其以文人士子月夜访谈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更为罕见。
《中庭步月图》(南京博物院藏)
月宫铜镜
唐 月宫铜镜(苏州博物馆藏)
苏州博物馆藏文物唐代月宫铜镜,上画月宫嫦娥、玉兔与三足蟾,周围环绕葫芦、扇子、荷花、宝剑等八种法器。
松下赏月图纨扇面
宋 松下赏月图纨扇面(苏州博物馆藏)
一幅山水小品却凝聚无穷意蕴。画者笔墨张弛有度,不追求描山绘水的宏伟俊秀,更推崇平淡自然的生活诗意,让观众仿佛在经历一场美学“散步”,同时也借松树健康长寿的好意头传达中秋月美人团圆的美好祝福。
《周权仕女人物册》 苏州博物馆收藏周慕桥的《周权仕女人物册》共12页, 有一张是绘制的中秋节,颇具民俗特色。 在江南一带,以苏州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关于中秋的民俗文献记载颇多。 在吴地民俗中斋月宫的仪式活动中,又以“烧斗香”最具特色。
庭院中金桂飘香,菊花怒放;供桌上红烛高烧,柿子、葡萄、梨子等瓜果罗陈,月饼如盘,炉香袅袅;孩童们围着斗香问东问西,争抢幡旗,好不热闹;一妇人立于供桌前,语向孩子;二妇人谈笑间跨进院门中来。场景写实,极具生活情趣。
册页(苏州博物馆藏)
浙江省
月兔捣药玉饰件
明 月兔捣药纹玉饰件(宁波博物馆藏)
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
犀牛望月铜镜架
清 犀牛望月铜镜架(宁波博物馆藏)
动物望月,是我国古代器物上常见的题材,较常见的有玉兔望月、麒麟望月、犀牛望月、飞马望月等。古人以动物望月来寄托自己的中秋望月情怀,亦赋予了人们向往月宫那种安宁祥和生活的美好寓意。
“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犀牛的角是弯曲的,且长在眼睛前部,视线受到角的影响,看到的月亮也是弯的。“犀牛望月”固定为一个成语,比喻见到的不全面。
这座铜镜架,是用来放置铜镜的,将“犀牛望月”的场景真实还原,架子的部分刚好成为一轮弯月,造型如此优美,线条细腻。
青花釉里红莲花形瓷盘
清代 康熙款青花釉里红莲花形瓷盘(杭州博物馆藏)
中秋节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放花灯。早在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习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明清以来,放花灯的风俗更加盛行。
这件瓷盘口沿花形,坦腹,口沿微敛,圈足。果盘中心绘有青花莲心,莲子以釉里红点芯,外绘一道青花弦纹。盘内外壁均已青花勾边,内填釉里红三层相叠莲花瓣,错落有致。底部有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书写款。胎质细腻洁白,制作精湛。
薄胎珐琅釉花蝶纹诗文瓷碗
民国仿清 “乾隆年制”款薄胎珐琅釉花蝶纹诗文瓷碗(杭州博物馆藏)
中秋是文人墨客最爱抒写的节日之一。在清代,乾隆皇帝一生写4万首诗,其中关于中秋的诗就有100多首。杭州博物馆馆藏的民国仿清“乾隆年制”款薄胎珐琅釉花蝶纹诗文瓷碗上,就题有乾隆《月兔》诗句:“月兔爰爰桂树边,广寒轮廓遍三千。岂知放眼青天外,极大圆中一小圆。”
安徽省
日月同辉龙戏图画像石
东汉日月同辉龙戏图画像石,整体呈梯形,画像石侧面雕刻的是龙戏图,底部则采取分格布局法雕了一组日月图案。大家可以看到左侧代表月亮的圆形图案中刻画了玉兔捣药和蟾蜍图案,右侧代表太阳的图案里面雕刻了金乌图案。画面采用剔地浅浮雕,局部阴浅刻,技法娴熟,画面舒展流畅,形象逼真生动。
东汉日月同辉龙戏图画像石(淮北市博物馆藏)
玉兔捣药、羽人献鱼石祠盖顶画像石
东汉玉兔捣药、羽人献鱼石祠盖顶画像石,画面呈长方形,从左至右依次刻画西王母、羽人、九尾狐、青鸟、玉兔捣药、天马、羽人、东王公。画面正中刻画的正是“玉兔捣药”画像。
东汉玉兔捣药、羽人献鱼石祠盖顶画像石(淮北市博物馆藏)
古代月饼模
月饼模俗称月饼印,是制作月饼的工具,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因使用时需要敲击磕打,所以常常会开裂或破碎。因此,流传到今天的饼模大多是明清或民国时期的,年代久远且完整的就比较稀少了。
在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你能看到各种形状、纹理的饼模。 一般来说,民间的月饼模具多为木质,且多为杜梨木所制。早期的饼模造型十分简单,几乎都是圆形,寓意“团圆”。后来,除常见的圆形外,又增加了方形、椭圆、莲花形、桃形,以及鲤鱼跳龙门、寿龟、弥勒佛等。这些或正统、或可爱的模具“造型”都能在源泉让你大饱眼福、完美体验。
月饼模(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藏)
兔形玉饰
“缺唇尖齿”“毛如玉”的兔子,因其机敏、善奔跑等特质自古便深受人们喜爱。据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最早的玉兔(兔形玉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凌家滩文化。
新石器时代 兔形玉饰(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资料:上海博物馆、宁波博物馆、杭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等
编辑:黄家溢、吴维嘉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