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在历史上,没有大事可记,生活周而复始,又何尝不是幸福丨睡前分享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上海

2022-11-26 22:02 来源: 解放日报
【字体:

  有人说,这是一部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因为通过它,你会看到鲜活生动的古代日常,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探索生活中那些隐秘的角落。

  这也是澳门大学讲席教授王笛的写作初衷,他希望通过这部《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去细察普通人的生活。他这样说道:“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所以很开心将这本中国社会的细节之书呈现给大家。”

  对过去思维的颠覆 上观新闻: 您之前的著作《街头文化》《茶馆》和《袍哥》都引起了一波阅读的热潮,主题也更加具体,这部《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以下简称《碌碌有为》)是否将这些内容都整合起来,是一本集大成之作? 王笛: 这本书的内容来自我开设的面向大学生的中国社会史通识课,主要讲宋元以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展示社会的演变。主要针对对历史感兴趣,想了解中国的过去和今天,想从中获得知识和思考的朋友。我的目标也是想让它成为一部教科书式的存在。 上观新闻: “碌碌有为”这个书名乍一看还让人觉得不太习惯,可细品又很精妙。 王笛: “碌碌有为”的书名,并不是我们有意和碌碌无为唱反调,而是想强调普通人的日常是有意义的,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过去我们写历史觉得日常的生活太平凡了,没什么值得记载的,历史研究者也不需要去花时间进行研究,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这是不对的。有人认为,你没有做出大事业,也没有出人头地,每天周而复始地做同样的事情,就是虚度光阴,是失败的人生,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想法。 哪怕一个人的故事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却可能代表千千万万跟他同样的人。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现在研究外卖小哥,你不一定要研究几千、几万个人,你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很可能就代表与他或者他们有同样经历的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人,而这就是历史中的重要部分。 因此,我认为《碌碌有为》是对过去思维的颠覆。我就想让大家知道,一定不是只有所谓的英雄带给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几千年来,是人民创造出来的这些文明。 研究历史何必厚此薄彼 上观新闻: 您如何开始认识历史中普通人的价值,并进行微观历史研究的? 王笛: 主要还是通过阅读,我阅读的第一本微观史著作是《奶酪与蛆虫》。我的导师罗威廉推荐说,如果我要研究普通民众的话,一定要去读这本书。除了这本书,我又阅读了《马丁·盖尔归来》《蒙塔尤》等微观史著作,还有一些人类学的作品。人类学里研究普通人的就很多了,很多研究都是以下层和一般民众的生活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比如克利福德·格尔茨从事的印尼巴厘岛斗鸡的研究。就这样,我的阅读范围从大众文化转到微观史,再从微观史到人类学,逐渐形成了研究普通民众的史学观和方法论。 上观新闻: 在国内,对微观历史的研究还是比较小众的吗? 王笛: 是的,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很少。考察历史的角度和方法,经常因史家的历史观而异。过去我们研究历史,更多钟情于宏观历史和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黄仁宇风行一时的《中国大历史》,更使我们相信,历史学家应该高瞻远瞩,写历史也应有叱咤风云的气概、指点江山的魄力、洞悉世事的眼光,或像《资治通鉴》那样,为当政者提供治国的借鉴。 书写这样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我们驾驭历史的野心。因此,整个中国的历史书写,从根本上看,可以说是一部帝王将相、英雄以及知识精英的历史,因为我们相信,只有书写他们,才能建构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宏大叙事,才能体现史学家的使命感。 宏观历史当然是重要的,问题在于研究历史何必厚此薄彼?我们似乎不屑把精力浪费在芸芸众生之上,生恐这样降低了历史研究的意义。但在我看来,没有无意义的研究对象,无论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多么平淡无奇,多么缺乏宏大叙事,如果我们有利用“显微镜”解剖对象的本领,有贴近民众的心态和毅力,我们都可以从那表面看来“无意义”的对象中,发现有意义的内涵。 希望大家能够回归常识,从最正常的视角去了解中国社会到底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上观新闻: 您在《碌碌有为》中提到“我们对历史的理解通常是违反常识的”,这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笛: 历史的讲述方式让我们喜欢看英雄,甚至喜欢乱世,因为乱世出英雄嘛,这会满足大众对英雄的迷恋。例如我们歌颂的汉武帝,如果真正进入历史你会发现,他晚年好大喜功,把“文景之治”留下的家底都折腾完了。唐太宗后期也是这样,亲征高句丽,失败了才想起魏徵生前的劝阻。这些人总是想要开疆拓土,哪里会考虑老百姓为此付出的代价? 而历史上有些看似庸庸碌碌的皇帝,就是所谓没什么建树的,比如汉文帝、汉景帝、宋仁宗,在他们的统治下,老百姓的生活反而是最平稳的。所以历史不总需要大起大落,贵乎平平常常。一年又一年,没有大事可记,生活周而复始,又何尝不是幸福。 小人物展现的“另一种中国” 上观新闻: 对于微观历史,也存在着一些误解。有人认为,微观历史所关注的是一些微不足道的、边缘性的问题,您怎么看? 王笛: 的确,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微观史就是写得很细、写得很琐碎,意义并不大。微观历史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关注普通人,二是有故事和细节。如果写一位皇帝或大臣,写得再细也不能叫微观历史,因为它研究的是上层人物。我们从社会的一个细胞,作为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来看更大的世界——从微观世界去看宏观世界,微观研究的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肯定有人会问:普通人的历史有什么看点?一个小人物、一个小家庭,到底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我认为,一个个平凡人的经历,经常更能反映整个时代的变化,我们可以从有血有肉的“小历史”中真实地感受大时代的转折。如果没有微观视角,我们的历史就是不平衡的历史、不完整的历史。 上观新闻: 能否举例说明? 王笛: 书里有个人物叫杜二嫂,她的故事在本书中会不时出现,贯穿我们整本书的多个主题。 杜二嫂一家住在四川省华阳县石羊乡,从事的是传统手工纺织业,以加工生丝、售卖丝绸为生。这样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家,如何能成为我们洞察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 杜二嫂是1900年前后出生的人,在兵荒马乱的几十年中,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从一个丝织佣工变成小型个体老板,家庭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 但这其实也和国家命运密切相关。四川的丝织业在近代不断受到洋货的打击,日渐衰落,但是抗战的爆发使洋货很难进入内地,给杜家这样的丝织户创造了非常好的商机。因此,国家的大命运便与个人和家庭奇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再比如,我们从1943年石羊乡这样一个小乡场看中国的人口情况,就能看到非常多的信息。女子多于男子,说明此地重男轻女的风俗相对较弱,也说明当时大量男性走上战场;5岁以下儿童占的比例很大,说明此地在1935年之后有一个人口出生的高峰,可能与战争期间大量人口入川有关——四川是战时接受内迁人口比较集中的省份。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能从对小乡场的研究中看到“另一种中国”。 上观新闻: 您写微观历史,是不是也会经常把宏观历史跟微观历史结合在一起来谈? 王笛: 有时候,有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事件却可以相互影响,这也是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探索历史奇妙的地方。例如,有历史学家把1815年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坦博拉火山大爆发与清朝的衰落联系在一起。 历史上的1815年正是清朝嘉庆年间,印度尼西亚火山爆发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全球气温骤降。这一效应在第二年显现,在1816年这个“无夏之年”,灾荒席卷全球,而中国云南省许多地方居然在7月盛夏下起雪来,农作物颗粒无收。

  在粮食匮乏的背景下,罂粟从缅甸等地传入云南并普及开来。随着鸦片种植越来越广,大量耕地被挤占,随后又是一连串的自然灾害乃至动乱。这些单独的事件就像蝴蝶效应,最终推动大局势的走向。我们知道,清政府的崩溃以及中国之后数十年的混乱,鸦片是重要的推手。 虽然我对这样的因果关系还存有相当的疑虑,但是这种思路是很有意思的。这其实是告诉我们,有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个体事件,有着隐藏的、内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会影响以后的历史进程。 在大多数人只关注宏观历史的时候,如果我们独辟蹊径,通过微观和宏观结合的视角进行观察,是不是能比别人多一层对历史的解释和认知呢? 这是一个抢救历史的过程 上观新闻: 一般来说,研究精英、国家和帝王将相的资料比较多,而关于普通人的记录就相对较少,搜集资料肯定是一大难题吧? 王笛: 是的,如果研究名人或大事件,我们可以利用现成的文选、全集、年谱、资料集等,这些资料可以购置,图书馆都能找得到。现在多已经数字化,有PDF文件,坐在家里就能拥有一个图书馆。而且数字化以后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这是我所研究微观史的课题所不能企及的,收集民众的资料要艰难得多。 在写作《茶馆》的时候,我只能去四川省图书馆读老报纸。有一段时间,四川省图书馆因为修建新址,大量旧杂志打包存放在郊区一个工厂的仓库里,我还通过熟人去那里查阅。我收集资料的时候还没有数字化,完全靠一页页地去翻杂志、报纸,所花的时间是可想而知的。研究普通民众,现成的东西几乎没有,甚至也不知道它们在哪里,要靠一点儿一点儿地爬梳。可能一个星期都找不到一个有用的资料,但是一旦有线索,就要把它追踪下去。 虽然是普通人,但是必须清楚国家和地区的大背景,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个人的命运。我在《碌碌有为》每一章的开端都会提出几个问题,概述一下历史的背景,这样才能保持对历史的敏感。因为研究一个历史课题,必须要和其背景结合起来,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孤立的,而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其他各方面的影响。 写历史也是一个抢救历史的过程,不要以为“只要在世界上存在过,我们就可以找得到”。其实离得越远,历史越会被歪曲;只有掌握的资料越多越丰富,才能越容易接近它本来的面貌。 上观新闻: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有那么重要吗? 王笛: 是的,真的很重要!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生活在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中,文化、传统、习俗、审美、信仰等是长期存在的。 过去对我们今天的人际关系、生活和饮食、教育和思想、思维习惯,一切的一切,仍然产生着明显或者潜在的影响。

  一些社会弊病也有着长期的渊源,诸如暴力、性别歧视、赌博、诈骗等,都可以在其中发现过去社会的影子。 还有今天的娱乐,像打麻将这样的全民活动是怎么开始的,为什么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这些问题都可以从社会史中去寻找答案。 又比如我们的父母为什么那么迫切地望子成龙?为什么在西方子女成人后,家长不再有抚养子女的责任,而父母老后子女也不用赡养父母?而在中国,为什么年迈的老人还经常承担起养育第三代的重任? 可以这样说:不了解过去,就不了解今天;不了解中国,也就不了解世界。因此,这本关于中国社会史的书,旨在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中国人的生活,观察他们曾经存在的方式。

  《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社会与民众》

  王笛 著

  中信出版集团 (题图为《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局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王一

  微信编辑:纳米

  校对: wing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