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口前移”筑牢基层卫生网底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介绍上海重症患者救治经验做法
记者 顾泳
重症患者的救治始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日前介绍了上海关口前移、分级诊疗、专家下沉等经验做法。
推进社区重症“早发现”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介绍,上海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和网底作用,关口前移实现“四早”。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容配置,共开设2881间发热诊室,承载了全市超过50%的发热门诊的工作量。同时将解热镇痛药、抗病毒药物、氧气供应、指脉氧保护监测仪等物资在配置和发放上向社区倾斜,目前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放超过6万盒抗病毒药物。对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CT,目前配置40余台,预计年底前增至50台左右。
闻大翔介绍,在社区推进“早发现”方面,上海将氧饱和度监测纳入重点人群感染的监测内容,截至目前监测44.5万人次。在“早治疗”方面,社区为患者提供氧疗6.5万人次,雾化吸入2400人次,输液和注射治疗超过18万人次,培训社区医务工作者掌握和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方法和适应证、禁忌证等。在“早分流”方面,建立120家庭医生呼叫的优先通道。
上海重点人群已完成摸底、建档,强化健康监测,全部纳入由社区(居)村委、家庭医生和民警组成的三人小组网格化管理。据统计,全市共有399万65岁以上老年人,确定其中102万是高风险人群,93万是次重点人群,一般人群是204万;孕产妇8.6万人,新生儿1.3万人,肿瘤放化疗患者10.7万人,以及血液透析患者1.1万人,养老机构和护理院重点人群10万人。
分级诊疗上下资源协同
此次救治工作中,上海依托医联体,长期坚持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级医疗机构和市级医疗机构三级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不断地夯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资源协同和联动机制。
闻大翔介绍,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排摸重点人群,划定健康风险等级,开展健康监测管理,承担常见疾病的首诊和转诊。区级医疗机构主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人员、技术支撑,以及开展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疑难杂症的向上转诊工作。市级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危重症患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
全市2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3家区级综合医院、17家市级综合医院分别建立三级对口的联动机制,畅通双向转诊,落实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基层首诊、有序转诊。依托全市4个区域性的中医医联体网络,在医疗救治中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全市5个儿科医联体发挥着区域辐射能力,加强儿童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工作。
闻大翔表示,全市组建132名市级专家和579名区级专家按照片区,开展视频会诊、双向转诊及下沉指导。过去1个月里,上海市级专家共进行培训43次、巡诊216次、会诊333次,提请全市大会诊126次。区级专家也对社区进行指导,进行专题培训133次,现场巡诊137次,远程会诊698次,指导社区医生在现场对患者进行治疗3283例。
在重症资源储备配置方面,全市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共储备设置重症床位7518张,配备重症医护人员9502人,另外体外膜肺氧合(ECMO)、有创无创呼吸机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等重症救治设备4.2万余台。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