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依托持股权激励等成果转化方式 “交芯科”推进创业便利化 打通“最后一公里”市场化链条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上海

2023-07-23 00:00 来源: 解放日报
【字体:

    记者 徐瑞哲

    在沪闵路近剑川路路口,记者走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核心区,找到“华谊万创·新所”6号楼,抬头看见“交芯科”3个大字。不难发现,这里与一河一路之隔的“交大”,以及“芯片”“科技”有关。

    在交芯科(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二楼办公区最显眼的一个玻璃柜里,是光模拟数字转换(光AD)系统样机和集成板卡等。成立不过一两年的“交芯科”是初创型高科技企业,现已接受投资行业4家头部资本的种子轮融资,估值超2亿元。公司里与箱子一般大、与主板一般大的微系统,最终将在单枚芯片上形成一个片上系统。通过自主可控研发出宽带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光电融合芯片,以此突破高速信息流中的缺“芯”困境。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邹卫文是“交芯科”的发起人和创始人。“交芯科”由依托“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国重)”的“智能微波光波融合创新中心(iMLic)”发起。这里有20多个用于系统验证的实验平台,以及2个用于芯片加工和封装测试的洁净间,每位博士、硕士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工位。

    实验室研制的新一代光模拟数字转换芯片(光AD芯片)实现了从射频到毫米波频段的超宽带信号直接采集,可应用在移动通信、先进雷达、自动驾驶、高端示波器、智能医疗等领域。

    不少教授带领团队搞原理创新、模型验证,走好了“最初一公里”。往后的路怎么走?依托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政策,邹卫文以“完成人实施”、持股权激励等方式,走出创业第一步。

    背靠大树好乘凉。在创业团队看来,这棵大树就是新一代芯片国家重大需求,以及上海交大校内扎实的技术基础与储备。同时,从科技部门到经信部门,办事部门都在此“一门式”服务,创业者在校企之间频繁而短距的“折返跑”十分便利。完全企业化运作的“交芯科”团队中有3名职业经理人就出自邹卫文团队。这一切,都有助于更快跑完“最后一公里”,打通工程化、产品化、市场化链条。

    在校内,他们的实验室约600平方米,办公区约300平方米,具备系统验证、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研发能力;在校外,“交芯科”目前使用面积已近1200平方米,可拓展至5500多平方米。与已经不小的高校实验室相比,“交芯科”的孵化器大了约5倍。

    原来,这个本就由厂房改造而来的双创空间层高充裕、通透敞亮。尽管两层楼共4个高大空间眼下还处于装修前的状态,但研发人员已经可以利用场地条件,在室内进行无人机探测的研究实验,验证芯片的信号采集性能。

    按照自身规划,“交芯科”去年启动运营,目前正在接洽“种子轮+”投资。从明年到后年实现小规模量产,产品走向商品化;2027年有望规模化量产,加速占据国际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