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作品《国会大厦·玫瑰色交响乐》。记者 赖鑫琳 摄
记者 钟菡
今天起至4月21日,上海博物馆东馆“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对外开放。作为2025年开年大展,“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是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五展,是POLA美术馆在海外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的特别展览,也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完整地、教科书式地呈现印象派的开端、发展、兴盛的艺术历程,以及对后世艺术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一场办给观众的艺术派对
此次展览以“派对”为主题,分为六个单元,在第二、第三特展厅共展出36位艺术家的69件精品,分别来自日本POLA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和安徽博物院,涵盖从莫奈、雷诺阿、塞尚、凡·高、高更,到马蒂斯、毕加索等印象派及后印象派代表作品,特别呈现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杉本博司、草间弥生等当代艺术家的创作。
“根据我们多年办展经验,我们发现印象派是年轻人非常喜欢的展览题材,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希望做一点改变,首先从展览的名称开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刚开始提出“派对”的名称设想时,有人担心会太活泼,但在后来的策展过程中,大家都觉得这样的名称和内容关联起来非常合适。“我们从每个单元名称、内容介绍、表达方面都做到更有趣味性,在展厅色彩、平面布局、灯光运用上都更加明快,更加符合当下时尚的体现。伴随展览开幕也会推出一系列交流活动,让观众加入这场艺术派对。”
2002年,本着与自然共存的理念,POLA美术馆在箱根开馆,成为21世纪在日本落成的藏品质量最好、最多,规模最大的私立美术馆。POLA美术馆馆长野口弘子说,展览展出了POLA美术馆藏品中的精华,希望这些引领时代潮流的艺术家的作品,能让观众充分体会POLA美术馆打造“动人心弦的美术馆”的宗旨。
这些印象派作品该如何欣赏?在向观众解读西方绘画作品时,上海博物馆展览部馆员鲍文炜喜欢用中国传统的元素类比。塞尚的静物画《糖缸、梨和桌布》,让他想起上博东馆书画展厅里元代画家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两者都以几何造型的块面堆积、难分前后关系,创新的意趣遥相呼应。此次展览展出的莫奈《吉维尼的干草堆》,是其比较前期的作品,笔触细腻,背景也清晰,越到后期,他笔下的干草越潦草、抽象,连形状都模糊了,只剩下色块的堆积和对光影的反射。鲍文炜用《论语》里的“素以为绚”形容莫奈的创作路径,“先要有一个素的底面,再来承托光影的柔性变化。干草堆就是素,一个极度平凡的日常之物,在艺术家的笔下,它只是一个彰显幻化无尽光影的载体。”
这些与东方哲学智慧的暗合,让人感受到东西方文化艺术交流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凡·高的《维格伊拉运河上的格莱兹桥》是POLA美术馆最好的馆藏之一,作品绘于凡·高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期间,色彩明快,如同一曲蓝色和黄色的交响,构图也非常大胆。画面在下半部横切出一个三角,这种构图明显受到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如果将这幅作品和莫奈受到浮世绘影响的作品构图串联起来,会发现西方绘画受到东方浮世绘影响的线索。展览第五板块的名称“复调回响”正是出于这一构想,“复调是两个声部交错在一起的音乐形式,以此表达中西方绘画的互动关系”。
展览不仅呈现了亚洲人对印象派艺术的视觉和审美偏好,更以光影与自然为线索,串联起印象派对之后野兽派、立体主义乃至当代艺术的深远意义。展厅采用留白的设计手法,在简约的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融合,以画作中的代表色作为点缀,配以空间体块的组合变化,让观众专注于作品的同时,通过空间切换感受到画作流派的转变。
“感谢展览设计师伍靖慧设计了一个非常好的展厅,你们不觉得这个展厅很漂亮吗?”在“复调回响”展厅门口,上博展览部副研究馆员金靖之说。当时,她给设计师出了个难题:“我想在这个地方给参观者一个惊喜,加入和毕加索、马蒂斯同样活跃在巴黎的中国和日本画家,分享中国和日本的画家是怎么样学习西方绘画的。既要把他们分开,又要让参观者觉得,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伍靖慧交出了一份理想的答卷。展厅有近乎独立的空间,但留了一扇小窗,透过窗子可以看到毕加索的《卖花女》,里面和外面的人好像在透过这扇小窗对话。
位于三楼特展厅的“余兴派对”展出4位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尽管展厅面积不大,但布展花了大力气。鲍文炜还记得,草间弥生的《床,波点迷恋》被分成一个个零件、一片片布,在展厅现场搭建。“点交时发觉它特别寻常,甚至可以说有点粗糙,但当把一切搭起来,就成了一件夺人眼球的艺术品。”草间弥生大概10岁开始就利用这种波尔卡原点进行创作,她用这件作品表达现实与非现实间的关系。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的影像作品和杉本博司的两件“剧场”系列作品都未曾在POLA美术馆展出过,第一次对公众亮相就在上博。鲍文炜介绍,那件以“门”为主题的影像作品布展耗时一整天。“它看似简单,但日方布展要求非常细致,整个空间布置成沉浸式的。”当观众走入这个空间,好像来到影院的“黑盒子”空间里。
“一直以来,印象派展览都非常受欢迎,很大原因是印象派艺术家观察生活、拥抱日常的情感非常真诚,依然能引起今天观众的共鸣。我们邀请大家参观时留意作品的每个细节和故事,无论是干草堆上的落日,还是国会大厦上的迷雾,相信都能带给大家独特的启发和感动。”褚晓波说。
东亚美学眼光讲述印象派
褚晓波说,2025年至2026年是中日韩文化交流年,此次展览的举办恰逢其时。“日本是亚洲收藏印象派绘画艺术的重地,我们非常荣幸地与POLA美术馆、日本经济新闻社联合策划主办这次展览,第一次将POLA美术馆历年珍藏的印象派及现当代艺术精品带到中国。”
野口弘子也表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化城市之一。上博是中国权威性的博物馆。去年上博东馆落成开馆,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POLA美术馆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展出印象派馆藏,无比荣幸。”
日本经济新闻社高级执行董事伊藤圭子说:“2019年我们和上博共同主办了‘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展览宛如主标题‘沧海之虹’,留下无数中日友好的美谈。”
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艺术哲学系主任沈语冰评价:“展览理念非常简明、清晰。以东亚美学的眼光讲述印象派的兴起、发展和持久影响,为观众提供了一次教科书式的旅程,呈现了印象派的普遍魅力及其在亚洲的独特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