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晨露
背着帆布包的女孩参观正在思南时区画廊举办的《虚构集》文学展,被门口葱葱茏茏的鲜花布置吸引了。“来看文学展,没想到还遇到了花展,春天的美好撞到了一起。”女孩说。
昨天,上海国际花展全城“花开”,位于黄浦城市主会场的思南公馆区域,化身一片花海。“赠人玫瑰,手有书香”,为思南读书会500期纪念活动忙碌的青年作家王若虚不禁想起,2014年世界读书日,他曾与一群作家、出版人系上“思南书集”的“掌柜”围裙,为读者售书、与读者交流,送上玫瑰。当年2月,一个全新的公共阅读品牌——思南读书会诞生了,衍生出思南书集、《思南文学选刊》、思南书局、思南书单等一系列思南矩阵,思南公馆区域也因文化的注入,聚集人气,带动商业。
今年将迎来第30个世界读书日,在上海,满城花香与书香交织,诠释着何为人民城市的美好生活。
上海作协主席孙甘露说,作为上海书展的常态化活动延伸,思南读书会的诞生来自一个简单的初衷,那就是汇聚上海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者、作者、译者、出版人的小范围交流面向公众敞开。“学者孙周兴讲尼采的一场读书会在零下4℃的雪天举办,满屋的读者坐不下了,就席地而坐;外地的读者拖着行李箱来参加读书会,结束后又去赶高铁;抱着孩子来的父亲说,就算听不懂,也想让孩子感受这种氛围……”
500期、11年,思南读书会迎来读者超过10万人次,嘉宾2000余人,包括6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和11位茅盾文学奖得主,读书会对谈精选集《在思南阅读世界》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已出版至第六辑,第七辑将于今年面世。在孙甘露看来,思南读书会是“合力”的结果,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有共同的身份——读者、爱书的人,“这是上海这座城市赋予我们的书香”。
四届“荣誉读者”许树建的微信里有五个和思南读书会有关的读者群,每期读书会,他与一群热心读者总会整理上万字的札记,“核心的编辑群里,两位终审一位在青海一位在贵州,都是偶然来沪走进思南读书会,至今在千里之外依然保持着和读书会的联系”。
读者互动是这份札记最“热闹”的板块,新一届“荣誉读者”王然薇三年前第一次参加思南读书会,场场都会写下心得体会,在她眼中,思南读书会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这种延续性,“不只是读书会的2个小时,而是把讨论持续下去,直到下一周的读书会开始,周而复始”。
“一场读书会几十人、上百人,听上去并非轰轰烈烈,时间的积累,让它对读者、对城市产生积极的作用。”孙甘露说,阅读,就是这样细水长流的过程。“让过去告诉未来,现在,我们就身处当时的‘未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