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上海着力破解转化瓶颈 鼓励高校与机构科研人员投身创业浪潮 助力科创成果快一步登上“货架”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上海

2025-05-05 00:00 来源: 解放日报
【字体:

    记者 李蕾 徐瑞哲

    近期,在上海理工大学勤业楼一间会议室内,最早源于长海医院手术室医师痛点的“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项目,落下了最终走向产业化的“关键一子”。项目负责人、光电学院王亚刚教授与来自浙江的桐轩集团董事长沈坤共同签署项目转化协议书——这个脱胎于学校医工交叉项目、将来量产后价格只有进口产品十分之一的医疗装备,距离登上“货架”更近了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投身创业浪潮。

    项目的成功转化,离不开科技成果“转化门诊”的助力。上理工联合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组织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投融资、法律等领域的专家,为在转化中遇到具体问题的老师“把脉问诊”,破解科技成果“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瓶颈制约。王亚刚教授在参加了学校第二期转化门诊后,明确了把成果推向市场的路径以及需要规避的技术、法律和市场等方面的风险。据统计,已经开出的两期转化门诊对接转化项目32项,经门诊专家团队对项目进行针对性辅导、服务后,已有10个项目进入深入对接环节,其中2个项目进入转化阶段。

    而如何让优质科技成果更快更好地找到“下家”,还有一个重要角色:技术转移专员。“支气管镜手术机器人”项目就是在学校技术转移专员应群的“撮合”下,最终落地浙江仙居医械小镇。“科技创新成果从0到1,是艰难的跨越,从1到10也要历经重重险阻。我们就是发挥技术经理人的专业作用,让科研人员和企业家从情投意合到终成眷属。”应群说。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同年,“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在沪成立。目前,联盟成员已有50余家,包括政府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为代表的高校。长三角高校技术转移联盟正持续推动高校在各地建立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不断加大科技供给。譬如,今年1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智能制造技术和功能新材料两大方向,学校发布57项智能制造类、20项新材料类科研成果以及100件专利成果。

    聚焦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科研团队开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及太浦河流域生态环境长期连续监测、苏浙沪跨界环境风险识别与溯源、长三角生态环境协调保护和协作机制研究,系统诊断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及跨界环境风险特征。事实上,华东师范大学获批联合国海洋科学十年“大河三角洲”大科学研究计划,带领全球20多个国家、40多个单位的100多位科学家,在25个三角洲开展合作研究,联合编写并发布“大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白皮书,建立三角洲信息共享数据库,并把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应对风暴潮、咸水入侵、水污染、生态保护等方面问题的经验、技术推广到了“海上丝路”沿线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