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上海国际花展24天引流983万人次 全城“花卉嘉年华”余香长存 花展跨界与文旅商体深度融合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上海

2025-05-13 00:00 来源: 解放日报
【字体:

  “五一”假期,市民打卡2025上海国际花展浦东新区前滩分会场。记者 孟雨涵 摄

    记者 陈玺撼

    2025上海国际花展上周日落下帷幕,2个主会场、5个分会场共接待市民游客983.27万人次。

    进入第19个年头的上海国际花展创下了多项新纪录,其展览总面积达390公顷,为历届之最。同时,首创的全城办展模式人气高涨,花展跨界与文旅商体的融合深度也是前所未有。

    这些纪录不能代表这场全城花事的全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24天的展期过后,给上海带来的理念洗礼和长远福利。

    转型破圈

    “花展将新天地装点得更漂亮了。这里是上海最有活力、最国际化的地方之一。如果有商务伙伴来,我会带他们沿着太平湖走走,看看花展。”

    普华永道中国日本业务市场主管合伙人高桥忠利见多识广,仍不禁发出赞叹。他不知道的是,其实他成了数百万名网友的代言人。

    今年上海国际花展相关话题在小红书上的浏览量超过800万次,近10万篇笔记分享了上海国际花展见闻,均比去年同期多出了4倍。

    翻阅这些笔记和评论,不难发现花展人气高涨的关键词:国际范、时尚感、有活力、更容易亲近……它们正是上海国际花展近年来持续转型升级所要追求的目标。

    “过去,很多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成本举办的花展在结束后便‘悄无声息’。”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朱心军表示,城市里缺的并不是花,而是可及性、持续性强的欣赏、交流园艺的渠道或平台,所以上海的花展要转变思路,不是坐在公园绿地里等市民来,而是走入公共空间,走到市民“身边”,让园中花展变成全城的“花卉嘉年华”。

    时间倒退至2007年至2009年,彼时的上海国际花展尚未打破专业圈子与公众间的“次元壁”,举办花展的目的是用三年时间为上海世博会选花。

    2018年,上海国际花展发生了关键转折,首次走出公园,走入徐家汇商圈,长期作为展品的花草真正“破圈”,与各类品牌、艺术交流碰撞融合。

    拉动经济

    检验一场全城花事的成色,不仅要看其受关注和欢迎的程度,还要看它能为所在城市带来什么。

    荷兰库肯霍夫郁金香展是全球最大的球根花卉展,每年吸引百万游客,在门票、餐饮、住宿、交通等方面为当地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全球买手齐聚荷兰,将郁金香球茎带到世界各地,造就了一个年出口额达100亿欧元的巨大市场。

    上海国际花展对标的英国切尔西花展更是“名利双收”:每年5月下旬的5天,全球10万多名游客慕名而来,100多英镑的公众日全天票供不应求。今年切尔西花展还未开展,就有咨询机构给出了2.5亿英镑的经济效益预期。

    回到上海,前滩公园巷instashake饮品店店长对花展给出了充分肯定的答案:“三个多星期,我们的销售额比上个月同期多了68%。”

    花展期间,整个前滩区域的商业都受益于花卉的魅力。几十家国内外鲜花及文创设计品牌用花卉给商户“化妆”,成了他们最吸引人的招牌。来自浦东生态环境部门的数据显示,花展期间,前滩地区商业客流量、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14.59%、21.44%。

    上海植物园在第一八佰伴门前广场上打造了一座以鸢尾和月季为主题花卉的春日花园,也给商场带来了旺盛人气。“五一”假期,第一八佰伴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6%,销售额增加了33%。

    “整个城市都可以是舞台。”上海植物园园长严巍表示,这是上海植物园与第一八佰伴一次追求双赢的尝试。第一八佰伴依托上海植物园的技术打造了“网红”城市主题节点,上海植物园借助商场这一人气平台展示了自主培育的新优特色植物。

    “反哺”城市

    每年上海国际花展过后,总有一批在花展上光彩夺目的新优植物被相中,花开满城“反哺”城市。

    借助花展平台,越来越多本土自主研发花卉崭露头角。2020年至今,上海国际花展累计展示新优植物品种超3000个,本土自主研发品种占比从2017年的不足5%跃升至2025年的22%,加速了推广应用。

    近年来在网上刷屏的上海高架月季,大多数都曾是往届花展上的骄子,例如“仙境”“红帽子”“安吉拉”“绯扇”等,它们能耐受持续30天的35℃高温天气,对黑斑病有很强的抵抗力,而且一年多次开花、花期长,观赏性价值高。

    花展期间举行的长三角花卉新优品种推介会座无虚席,110个新优植物品种卖力“吆喝”。针对“桑拿天”等极端气候,先正达花卉公司开发了百日草“热气球”,不仅抗病性强,还能耐受42℃的高温和曝晒,适宜营造花海景观。销售经理施科豪坦言,为各地定制适合当地生境的花卉已成为行业共识,上海提供了十分开放的平台,鼓励企业在正式推广上市前把新优花卉品种拿到大街小巷和公园绿地里试点,这对企业和城市是双赢。

    今年花展亮相的一些新优植物早已“迫不及待”。其中,上海植物园自主培育的杜鹃花新品种“胭脂”,颜色比普通的紫红色毛鹃更鲜艳,花量更大,花期开始更早、延续更久;鸢尾“甜蜜”系列突破传统鸢尾生态局限,兼具耐40℃高温与-30℃严寒的双重抗性,在盛夏能形成绚烂的低维护景观。

    截至目前,前者已被浦东三林地区的公园绿地相中,开展约1万平方米的示范性栽培,并在全市7个碱性土壤点位推广,后者则在徐汇、长宁、虹口等区的公园绿地小面积试种。

    低碳办展

    坚持“低碳办展”,是当下全球头部花展的转型潮流。

    今年的上海国际花展也顺应潮流:2016年起设立的“主题花”取消,用“百花齐放”取代“一枝独秀”,更多“续航”时间久、抗病性和耐受性优异的乡土植物登上舞台。

    花展落幕,余香长存。黄浦区主会场宣布,22座花园的部分植物和组件在原址上保留,部分构件在思南公馆、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部分街道的口袋公园、社区植物园再利用,整体回收利用率预计达到80%。上海植物园展出的20多个新优鼠尾草品种在花展结束后,移栽至北区的地中海花园,成为陪伴市民游客的日常风景,园内以城市鸣虫为主题的“虫鸣归旧里”花园和以鸟类自然教育为主题的“啾啾好食光”花园也在展后保留。

    公开测试了半年多的上海碳普惠平台最近推出了“助力上海国际花展碳中和”活动,市民捐赠乘用地面公交、轨道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纯电动乘用车等获得的碳减排量,抵消黄浦区主会场办展产生的碳排放,实现花展的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