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玺撼
上海在2023年启动了首次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截至今年4月中旬,这次上海史上规模最大的“摸家底”行动已发现1个新物种、149个新记录。
昨天,长宁新泾苑小区又传出喜讯,一个上海从未记录过的物种被发现,经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和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研究,确定是黄盾寡毛水虻。
访花昆虫人畜无害
黄盾寡毛水虻属于双翅目短角亚目水虻科厚腹水虻亚科寡毛水虻属,因“腰”上黄褐色的半圆形“盾片”而得名,这是区别于同属相近物种的特征。
一些虻吸食大型家畜的血,有时也侵袭其他动物和人,但黄盾寡毛水虻不同,它们人畜无害,不会吸血,反而和蜜蜂、食蚜蝇类似,是一类典型的访花昆虫。通过访花,获得美味的花粉和花蜜,并帮助开花植物传粉。
这种体型只有一粒米大小的昆虫直到15年前才被确认为昆虫新物种,由中国农业大学杨定团队于2010年发表在《动物分类学报》上。这次在上海出现之前,它仅在广西、贵州、云南、海南有记录。
在新泾苑小区里的中泾生境花园,参与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刘伟超向记者讲述了调查过程。
“按照设定好的样线走,用网收集昆虫,大概在这个位置附近采集到的。”走到紧靠新泾港一侧的草丛旁,刘伟超介绍,生物多样性调查有严格的技术标准要求,比如扫网,必须以2公里至3公里的时速匀速采样,每走2米将捕虫网向左右各挥舞一次,这样的标准动作持续25次后,收集一次网中的昆虫。
指着手机里采样照片上的绿色物质,刘伟超说,这网里不只有昆虫,还有不少空气中的漂浮物,以及扫网碰到植物而掉入的树枝、叶子、种子等,一些体型很小的昆虫混在里面,只有到实验室里筛除干扰项后,用显微镜才识别得出来,“整个过程就好像开盲盒”。
“土著”还是“来客”
与原产地相隔上千公里,黄盾寡毛水虻是怎么“跑”到上海来的?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王嵘给出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是它们早已定居上海,是上海“土著”,但由于数量少、体型小,很难被发现。“这体现了上海‘摸家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往对昆虫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还有大量藏在我们身边的‘宝藏’等待被发现。”
第二种可能是随着植物、土壤等贸易来到上海。黄盾寡毛水虻是访花昆虫,其成虫一般生活在森林边缘、花园等生境,停栖于地面植被或灌木的叶片上,也常出现在水边植物特别是花上;幼虫生活于腐殖质层,取食腐烂的植物等有机碎屑。不排除黄盾寡毛水虻的幼虫藏在土里、成虫藏在植物里被运输到上海的可能。
第三种可能是原本在上海周边地区有分布,逐步向北“搬家”,近期“定居”上海。“这需要对在上海及周边分布的黄盾寡毛水虻进行基因分析,并与原产地的基因进行比对。”王嵘表示,除了基因,黄盾寡毛水虻的迁徙能力也有待研究。他认为黄盾寡毛水虻不太可能主动从中国南方直接飞越千里来到上海,而且上海在气候、栖息地条件等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以此推测,黄盾寡毛水虻已在上海周边定居的可能性不小。王嵘说,这些还要深入研究才能得出结论。
计划局部“微更新”
“家门口”诞生上海的昆虫新记录,小区志愿者何全发笑得合不拢嘴:“说明我们‘招蜂引蝶’的设计成功了!”
记者从长宁区生态环境局了解到,长宁区目前已建成27座生境花园,新泾苑小区里的中泾生境花园是其中之一,主题是通过丰富的乡土植物组合吸引蝴蝶“安家落户”。长宁区生态环境局大气与水环境管理科科长张婧介绍,这座生境花园里原有及后续种植了近200种植物,绝大多数是蝴蝶的“菜”。
“光想着接待蝴蝶客人,没想到还有意外收获!”中泾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金志岚说,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最近一次“摸底”发现花园里有近20种昆虫,还有白头鹎、灰喜鹊、麻雀、鹊鸲、珠颈斑鸠等5种鸟类经常光顾。
考虑到有了新客人,中泾生境花园原来的生境缺乏针对性,计划局部“微更新”——对部分植物进行调整,但具体调整哪些植物、种植数量和密度又如何,相关研究仍十分欠缺。金志岚表示,将充分调动小区居民及周边学校、企业志愿者的积极性,一起参与小区生境花园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把花园里生物的行踪、习性记录下来,提供给生态环境部门和高校专家进一步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