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三项赛场充满江南元素。记者 海沙尔 摄
记者 姚勤毅
当江南风景遇上世界级“铁人”,一场既充满速度也盛载人文的铁人三项盛会——2025年长三角国际铁人三项赛,昨天在上海青浦区圆满落幕。
顶尖力量聚首
“我真的很喜欢这里的赛道。游泳时的湖面、骑行路上的风景,都让我印象深刻。”瑞士选手马克思在夺得男子精英组冠军后,兴奋地说。此前,他在苏州、上海半程马拉松屡次刷出个人佳绩。“这里有优秀的赛事组织、整洁的赛道,还有热情观众带来的强大声浪,让我非常享受比赛的过程。”
同场竞技的,是来自全球多地的顶尖选手。如女子精英组冠军——巴黎奥运会女子铁三银牌得主朱莉,她和姐姐妮娜双双站上领奖台,同为瑞士选手的默契与实力在这片水乡中得到了完美绽放。分获男子精英组二三名的澳大利亚选手卢克、尼克拉斯也在赛道上尽情挥洒汗水,“这里真是一个宝藏之地。”尼克拉斯兴奋地说。
备受瞩目的中国男子铁三第一人苗浩,一周前还奋战于欧洲赛场,此番回归“主场”,摘得男子精英组第六名。享受比赛之余,他也为在赛道上迎来无数“中国加油”声浪而深受鼓舞:“能在家门口享受铁三、感受人群的呐喊,这种主场氛围令人难忘。”同样,高人气国内女子选手冯竟爽也说:“能在家门口感受国际大牌选手的竞争,对国内铁三运动员是一种激励。”
在成人精英的高强度对决之外,5月17日举行的青少年组比赛则让这项“无界竞速”运动焕发出另一种朝气。U7至U15的近400名“小铁人”穿梭于大观园花神广场和元荡湖畔,无论是7岁的孩童还是15岁的少年,都在家长和志愿者的欢呼中,完成了一次对体能和意志的双重挑战。
来自上海的周承昊和女儿周玟成同为“打铁”爱好者,38岁的周承昊参加过50余场铁三赛事,10岁的女儿已“打铁”5年,并拿到过同年龄组的第一。“一起在阳光下训练,一起在终点线击掌庆祝,这是我和女儿最难忘的亲子记忆。”周承昊说。
生态与文化交融
无论是父女共赴,还是精英同场,此次赛事能赢得一致好评,离不开“跨界一体、绿色共生”的赛道设计。大观园花神广场、元荡湖、金泽古镇、方厅水院……这条集江南古典园林、近代水乡文明与现代高铁于一体的路线,为运动员们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感官享受,也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建设成果的一次生动呈现。
“在淀山湖的支流元荡湖里游泳,这是我第一次,而且水质比预想的还好得多!”中国残疾人选手、伦敦残奥会游泳冠军王家超对水域环境赞不绝口。“水清岸绿让我们有机会在家门口就感受自然、享受运动。”
骑行环节更是将多条跨省公路、乡村小道与城市干道串联成景。“路过金泽古镇,一转眼就看到古桥、青石板路;再往前又是村庄。”正如卢克所言,“这片土地不仅有城市的繁华,还有宁静的水乡之美,令人陶醉。”
被选为比赛终点的方厅水院,则让选手们在最后10公里的奔跑中,真切感受到“十分钟跨越三地”的独特体验。从大观园的古典雅致,到元荡湖的风光旖旎,再到长三角原点的现代交融,正如上海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会长丁祖昱所说:“这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对生态文明与地域文化的完整体验。”
“除了竞速,这次铁三盛会还是一次‘文旅商体展’的多维盛会。”青浦区体育局党组成员裴举表示。赛事前后,蟠龙天地举办铁三嘉年华活动,引入丰富多样的运动与文化品牌,吸引选手与市民深度互动;游客也可持“文旅地图”与“商业优惠券”,探索青浦乃至长三角更多的旅游线路和美食风情。
体育赋能城市新窗口
来自法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选手,还有国内各地的铁三爱好者与广大市民,一起在青浦的绿水青山、都市乡野之间,共同书写“竞驰长三角、无界新篇章”的美好画面。丁祖昱说,“我们的赛场,不仅是一条51.5公里的竞速路线,更是一个让世界看见上海、让上海牵手长三角、让体育赋能城市的新窗口。”
为让选手们在水乡间纵情挥洒汗水,赛事主办方和青浦区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细致工作。据青浦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赛事依托市区两级的统筹,先后成立33家职能单位参与的筹委会及专班,从交通封闭、医疗救援、水域安全、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制定了“1+9”保障方案。其中,出动警力及安保力量近千人次、医疗急救力量逾200人次,并协调吴江、嘉善等地高校学生600余人次组成志愿者团队,分布在跑道转角、骑行折返点及多个危险路段,实时提醒选手注意安全。
未来,当更多国际赛事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落地,当更多家庭选择“带着孩子去跑去游去骑”,当更多城市在高水平竞技与全民健身间找到平衡与共赢,也许就能诞生更多感动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