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洪俊杰
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故宫)馆长吴志华的话说,今年6月19日来上海举办的“城市脉动——中国传统文化再诠释”展览,是香港故宫开馆近3年来首次“出宫”。16位香港艺术家通过绘画、录像、音乐,装置艺术等多媒体方式,向上海观众演绎“港风”版的中国园林与山水。
发掘出沪港双城所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帮助观众进一步思考“中华文化继承者”的身份意涵,是本次展览的主要目的。对于吴志华本人而言,作为一位学中国历史的香港市民,能与中国最大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产生“连接”,是最大的幸运。而这份工作需要的,就如钱穆先生所说,是对中国历史与文化“怀抱温情与敬意”。
现代与传统对话
吴志华说,此番“出宫”来沪,将假座静安区张园举办,“我们希望把艺术品放在一个公共空间内展示,让观众在欣赏展品时,也能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城市生活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建于1882年的张园有商业设施、文化活动与市民生活,很适合成为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对话的场所。6月21日,香港故宫还会与解放日报在此举办文化沙龙,两地策展人与艺术家进行深入交流。
比起办展场地的创新,吴志华更关注内容表达的创新:一方面是通过古今对话与中外对话等方式,从更长更宽维度看待传统文化。这符合西九文化区的定位。就在香港故宫不远处,坐落着香港M+当代博物馆、戏曲中心,以及明年投用的西九演艺中心,古今中外文化艺术荟萃于数百米内。
另一方面是用好更多跨界表达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科技手段运用于馆内。在他看来,科技的作用应是“破圈”,帮助那些原本难接触的群体打开通向传统文化的新入口,把传统文化更立体多元地表达出来。
沪港“和而不同”
“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外,香港故宫与上博走得最近。”采访中,吴志华多次提到与上海博物馆的紧密联系。这不仅源于两家博物馆有共同理念,更因为沪港双城的禀赋接近——不仅在于国际视野已融入双城的DNA中,不止于背靠长三角与大湾区两大腹地,更重要的是彼此拥有成熟的观众群体,他们见多识广能区分文艺作品优劣,也愿意为好的作品消费。
如今,两座博物馆正进行全方位合作。比如,通过共同承担费用的方式,引入更多境内外高水平展览。之前双方举办过卡地亚典藏珍品展、三星堆特展等。今年下半年,在上海大热的埃及文物展也将在香港故宫展出。
再如,双方在人才培训、业务互鉴、携手走出去等方面有不少互动。在吴志华看来,香港的优势在于环境国际化程度更高,与国际链接渠道也更为便捷;而上海则胜在创新能力上,“上海同行的能量巨大,上海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因此,吴志华并不担心沪港在文化领域出现竞争。“我们一定会在展览形式与布展理念上同上海有明显区分,希望以此体现出双城文化间‘和而不同’的理念”。
吴志华瞄准潜力巨大的亚洲文化消费市场,提到越来越多的东南亚观众来港观展,“我已经跟上博褚馆长说好了,以后有好的文化项目一起执行、一起‘出海’,不要再区分是你上海的,还是我香港的”。
“新”是最大优势
如今,科创与文化日益成为香港转型发展的两大引擎。在此之中,以香港故宫为代表的西九文化区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相比起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香港故宫的优势在哪里?”吴志华说,“新”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1965年开馆,而香港故宫2022年才开馆。因此,无论场馆设计、展陈方式都能更好回应现代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我们希望做到‘一体多元,和而不同’,也就是说各个故宫的文化内核一致,但表达方式上香港与北京、台北有所不同。”
同时,他还希望把香港故宫与香港的城市气质“配合”起来——既是传统的、文化的、中国的,也是当代的、艺术的、世界的,通过科技手段提升观展效果,加强与海外内地博物馆联系,促进中华文化与全球观众的交流。
“我听到一种说法,香港故宫在用轻盈的方式讲好厚重的故事。”吴志华期待,未来与上海同行有更多交流互鉴,共同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