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首站在上海 是最好的选择 西九文化周走出香港 期待进一步深化沪港文化交流合作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上海

2025-05-21 00:00 来源: 解放日报
【字体:

    记者 林子璐

    在上海与香港的合作交流中,唐英年和他的家族留下浓墨一笔:父亲唐翔千被视为“沪港合资第一人”,投资了改革开放后第一家沪港合作企业;唐英年在香港特区政府任职期间,见证了沪港经贸合作会议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深化两地合作。

    历任香港特区政府局长、司长,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如今唐英年又参与促成西九文化周来到上海,两地的文化交流,碰撞出了新的可能性。“上海与香港相似又不同,两地间的竞合,会让双方都走向更有益的明天。”唐英年告诉记者。

    上海的观众会拥抱多样性

    西九文化周是香港西九文化区首次在香港以外以不同艺术形式策展或协办的文化艺术创意项目。“走出去”的首站选择上海,正是看中了这座城市的开放、多元和包容。

    “上海和香港一样,都有东西方文化交融。”在唐英年看来,西九文化周落地上海,是一个可以进一步深化沪港文化交流合作的契机。“上海是最好的选择。我们希望能和有深度交流空间的城市合作,开展更深入的交流。”

    在上海西九文化周上,有不少原汁原味的粤语节目,但唐英年不担心上海观众的接受程度。“知道粤语音乐剧《大状王》已经卖了七成票,主办方还在商量加场的时候,我很惊喜,但也不意外。”唐英年说,“因为我知道上海观众是喜欢原汁原味的作品的。你们不是连法语的音乐剧都可以跟着唱原版吗?”实际上,之前上海故事《繁花》,在香港同样火爆,这给了唐英年更大信心,“在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里,观众是可以接受这样的多样性的”。

    文化越多元,生活越精彩

    “多元”,这是唐英年在这次专访里最常提到的词。自任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董事局主席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推动西九文化区的多样性建设,“我觉得一个地方文化活动越是丰富多元,人民的生活越精彩”。

    当然,在从商的唐英年看来,文化的意义不只是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它同样能作为一种要素,撬动经济、金融等方面发展,“这是一个国际城市的追求”。

    唐英年认为,要想深入发展文化产业,需要重视IP和知识产权的价值。他以M+博物馆先前办过的草间弥生展览为例,这一西九文化区主动策展的活动,有150万人次看展,因为主动把握知识产权,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文化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商业活动。”唐英年说。

    唐英年希望,未来香港上海能携手共创,充分激发两地市场潜力,共同合作,激发出更多成果。

    沪港合作“走出去”

    “互补”,这是唐英年眼里沪港合作的最大优势之一。正因此,他不担心沪港会走向城市间零和博弈的竞争路数。“这就像两个人一起跑步,有了良性竞争,会跑得更快。”唐英年说,“沪港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们都有多元和丰富的发展。”

    近年来,不少内地人才选择赴港追梦。唐英年乐见此事,“就像香港人也会来到上海发展,两地相通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我认为这对我们国家总体发展一定是好事”。

    当下,唐英年更希望沪港两地能在文化层面深化交流合作。“这方面可以由政府牵头,走到更远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一带一路’沿线。两个非常国际化和多元的城市合作‘走出去’,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唐英年看好沪港合作的未来。“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借助上海的龙头带动优势,长三角区域和香港将产生更精彩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