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戚颖璞
上海“模速空间”迎来新成员。昨天,上海首家国资背景垂直领域大模型企业——中城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同时发布上海首个交通领域多模态大模型——通达大模型。
“通达”是全市首个交通专用大模型,也是上海交通智能化的一次迭代升级。它具备两项核心能力,一是担任“专家顾问”,为管理人员提供专业知识服务。以往需耗费大量人力撰写的设计施工方案或招投标文件,如今依托大模型的智能算法,最多几分钟即可生成逻辑严密、数据精准的专业文档。
二是辅助交通组织管理,担当算法基石和中央大脑。以往,当城市交通遭遇拥堵,交通信号的调整主要靠管理人员的经验“掌舵”。通达大模型的出现,给交通管理装上了“千里眼”和“最强大脑”。它通过视频监控和物联网设备,敏锐捕捉每个路口的车流量变化、周边道路的通行态势,将这些信息快速“咀嚼消化”,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海量数据模拟,像一位运筹帷幄的指挥官,精准制定交通信号优化方案。在试点城市里,这套“智慧药方”已初见成效,让路口的通行效率提升15%左右。
遇到交通事故这类突发情况,处置效率就是化解危机的“密钥”。过去,即便有智能化管理系统,管理人员也得像个救火队员,必须到现场去完成事故类型识别、现场确认、救援调度等一系列工作。通达大模型加入后,就给管理团队增添了一位AI专家,能迅速判断事故情况,智能调配最近的救援力量,自动规划最佳救援路线。许多复杂的决策可以不必经过人工,转而依靠大模型完成,大大缩短事故处置时间,目前已在上海北横通道有相应试点。
在企业揭牌的同时,上海一家老牌国企也迈出了转型的关键一步。加速科创孵化是隧道股份战略布局的重要方向,中城交正是其内部创新孵化的第一家大模型创业公司。
为了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隧道股份采取“不参与公司实际运营”的轻管控模式,以战略投资方角色,为企业提供应用场景、技术和生态支撑。在这种模式下,管理团队成为企业控股方,可以采用更为市场化的运营模式,灵活制定薪酬方案,匹配市场需求和公司发展,同时更高效地进行团队决策,为后续资本化打好基础。
中城交拥有国内规模最大、范围最全的交通行业专用语料库,这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该语料库整合了6大类30小类多模态数据集,超200万份行业技术文档、10万公里道路设施数字档案、5万例管理场景案例,是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关键基础。这座数据“宝库”主要依托隧道股份60多年来在全生命周期建设运营中积累下来的数据。
目前,通达大模型已在隧道股份的多个智慧工地试点,面对低空经济、城市更新、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中城交也正在展开前瞻性布局。
大模型从技术走向产业化落地,需要产学研形成“铁三角”协同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场景共创、标准共建,打通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成立当天,中城交和库帕思科技、智算科技、阶跃星辰、建设银行等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四家合作伙伴将分别在语料、算力、基础模型和资金方面提供支持,探索“资本—技术—场景”闭环,初步建立多元化产业生态圈。阶跃星辰副总裁李璟表示,除了模型开发,还将与中城交开展深度合作,向城市治理相关领域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