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生态环境,为美丽武汉增颜值提气质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生态环境

2022-10-11 00:0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十年初心,十年坚守。
  武汉的生态环境,更有“颜值”,更显“气质”。
  武汉生态环境局以“党旗红”引领“生态绿”,锚定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总体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奋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英雄城市崭新篇章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大气环境处
  蓝天保卫战提“气质”
  十年来,武汉天空的“颜值”一年比一年高了。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160天提升到2021年的289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由2013年的63天下降到2021年的1天,这“一升一降”,让“武汉蓝”不再是奢侈品,成为了江城四季的“常态蓝”。
  曾经一度困扰我市的PM2.5和PM10年均浓度分别大幅下降61%和52%,雾霾天气不再是江城百姓的“心肺之患”。
  ■ 水生态环境处
  碧水保卫战护“颜值”
  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水质优良湖泊数量较“十二五”末增加26个,劣Ⅴ类湖泊首次实现“清零”。
  国家首批示范河湖——东湖,11个省级幸福河湖、15个市级美丽河湖,成为了江城市民幸福生活的“标配”。
  全国首创长江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生态补偿机制,签订跨市河流通顺河生态补偿协议,探索建立道观河县级生态补偿模式。
  ■ 土壤生态环境处
  净土保卫战健“体质”
  受污染耕地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污染风险得到了基本管控,有效保障了千家万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果盘子”,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持续推进“清废行动”和“无废城市”建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将放置错位的“城市矿产”变废为宝。
  ■ 自然生态保护处
  自然生态保护铸品质
  持续实施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大力开展两江四岸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
  城市“绿心”——东湖、“候鸟天堂”,沉湖、“绿野仙踪”,涨渡湖等“地球之肾”,为武汉这座国际湿地城市厚植了生态底色。
  长江汉江“十年禁渔”和“江豚回归江城”计划全面启动,长江武汉段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和城市的“生态客厅”。
  ■ 督察协调处
  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强实效
  坚持高站位谋划布局,高效率调度指挥,高标准攻坚克难,紧紧聚焦生态环境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啃掉“硬骨头”、消除“老大难”,解决了一大批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码头搬迁、劣V类湖泊水质改善、长江化学品洗舱站及汉江溢油应急设备库建设、北湖污水处理厂及大东湖深隧建设等重难点整改任务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
  ■ 科技监测处
  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
  环境监测强支撑
  2013年,在华中地区率先建成了大气复合污染超级监测站,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诊断利器”,持续8年开展大气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来源解析监测,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把脉问诊”。
  建成覆盖全市166个湖泊的水质监测网络、覆盖全市176个街道乡镇的小型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覆盖所有声环境功能区的噪声监测网络、污染源监测监控体系。
  ■ 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环保执法撑绿伞
  这十年,始终保持环保执法高压态势。2011年至2018年,全市生态环境处罚案件数量增加了6倍,处罚金额增长了22倍。近几年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明显减少。
  同时,始终保持环保执法温度。对企业无事不扰,有事帮扶。
  全市安装1456台套自动监测设备和180台视频监控设备,武汉生态环境“天眼”系统基本形成,执法效能大幅度提升。
  ■ 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
  生态环保宣教聚合力
  以“生态文明大讲堂”、武汉“名家讲堂”等为载体,以“两山”宣讲队、“博士宣讲团”等多样化宣讲队为抓手,打造“党旗红引领生态绿”宣传品牌。
  创立融媒体中心,实现生态环境宣传“多维融合”的跨越转型。
  创建11家绿色企业、17个生态环境教育基地、374所绿色学校、217个绿色社区,培育了“绿色江城”“爱我百湖”等环保志愿组织,号召广大群众成为“美丽中国”的“行动派”。
  ■ 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
  智慧环保添飞翼
  构建武汉市水环境管理平台、空气质量联网监测管理平台与水、气环境质量自动预警模型。
  构建武汉市生态环境一张图;构建“医废通”监管系统,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
  构建生态环境数据中心,建立涵盖9个大类和120个小类的武汉市生态环境数据资源目录,数据收录达4亿条,月平均增量达400多万条。
  ■ 市生态环境安全中心
  生态环境安全守底线
  摸清全市700余家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环境污染管理现状。
  联合开展各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废矿物油、实验室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专项技术调查。
  创建武汉市“放射源监管系统”“电磁辐射在线监测示范工程”和“危险废物物联网监管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实现全市核技术利用、危险废物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关键位置的全天候、可视化监管。
  ■ 科技监测处
  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
  生态环境科技赋能级
  编制《武汉市生态市创建规划》《武汉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武汉市水污染防治规划》《武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做好顶层设计。
  编制《武汉市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指南》《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方案》等。开展武汉市典型湖泊面源污染研究。持续开展府河、涨渡湖、藏龙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
  ■ 政策法规处
  生态环境法制奠基石
  出台党政机关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累计颁布22部生态环境类地方性法规。
  全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凝聚合力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持续营造最严密法治环境。
  ■ 综合处
  长江保护修复绘底色
  打响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同步推进15个标志性战役。
  启动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多年来稳定保持Ⅱ类水平。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消除地质灾害隐患129处,形成以江夏灵山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为典型的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 行政审批处(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
  环保审批服务抠细节
  加强固定污染源监督管理,累计安装自动监测设施1456台(套),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全覆盖。
  出台优化环评审批服务8项举措,实行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实施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正面清单,对24种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免于处罚,实现了 “监管为主”向“帮扶、执法并重”转变。
  ■ 局机关党委、组织人事处
  财务处、办公室
  生态环保铁军壮筋骨
  举办“生态文明大讲堂”34场,通过党组领学、专家导学、读书研学、支部互学、党员自学五个层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创建“环保为民、勇当先锋”“‘两山’铸魂党旗红”两大党建品牌和“党旗红引领生态绿”特色党建品牌。打造武汉生态环保志愿者之家,构建生态环保志愿者联盟,“武汉环保高校行”“绿色引领”工程进农村等项目获武汉市“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生态数读】
  天更蓝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160天提升到2021年的289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由63天下降到1天。  
  水更清了,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劣Ⅴ类湖泊首次为0。 
  土更净了,受污染耕地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截至2021年,全市减少原煤消费近1000万吨,淘汰燃煤锅炉1500余台,淘汰黄标车12.5万辆、老旧车5万余辆,机动车排放标准和油品质量标准实现了从国四到国六的“三级跳”。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75座山体,新建绿地超过4000公顷,造林绿化20万亩,建成各类公园380个。
  总策划: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制  作: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融媒体中心 长江日报生态传播中心
  撰  文:闫成义 熊中华 李静雅 翟显之 刘金伟 张涛 张雪 李希熙 杨海垚 黄丰 朱润梁 朱晗昱 张强 李华怡 白玉峰 鲁瑶 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