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砥砺奋进映照初心 生态蝶变绿满江城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生态环境

2022-11-15 00:00 来源: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字体:


  不忘初心,弘扬红色传统,升华绿色理念。


  广大党员闻令而动,冲锋陷阵疫情防控一线。


  武汉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操控无人机实战练兵。


  监测长江水质。


  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的三位“巾帼之花”穿梭涨渡湖各个生物多样性调查点,只为获取一手原始数据。


  凝聚社会共识,带动广大志愿者投身大环保。


  下足绣花功夫,实施大规模农村环境治理,共同缔造美丽乡村。


  水生态治理使武汉湿地成为“候鸟天堂”。
  一面面鲜艳的党旗飘扬在一线,一名名生态铁军争当护绿卫士,一个个基层堡垒凝聚起最大社会公约数。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在肩,主动担当,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丹心守护蓝天碧水净土,为武汉生态环境质量跨越提升贡献先锋力量。
  红色引领
  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
  10月28日,《深化党旗红引领生态绿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工作方案》发布,这是该局迅速行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的实践行动。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定位,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环节。
  该局党组制定并印发《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工作任务清单》。2021年以来,开展“强化政治机关意识 做好三个表率”支部主题党日22期,不断强化生态环境部门政治机关属性认识,彰显新生态铁军作风。
  “我在北湖小区,暂未被安排任务,向社区党委请战。”
  愈是危难,愈显担当。该局广大党员闻令而动,义无反顾,在疫情防控一线冲锋陷阵,用实际行动传递党的声音,凝聚党的力量,把抗击疫情作为“学史力行”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实践,以危险时刻的实际行动,带动群众结成同心圆,并肩抗险。
  战“疫”中,有的党员不顾个人安危,从上千公里的老家返回,奋战“红区”;有的上有老下有小,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的拖着病体,驻守隔离点几天几夜未合眼……党徽在防疫一线熠熠闪光。
  今年以来,该局党组以红色教育为底色,开展“党旗红引领生态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教育。该局走进江夏革命烈士纪念馆、灵山矿区旧址,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全面升华绿色发展理念。
  近年来,该局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志愿服务队、两山宣讲队等,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奉献在一线、闪光在一线服务活动以及“关爱自然,保护山川河流”“关爱留守儿童,留住生态乡愁”等党建志愿服务活动。
  绿色铺底
  绘就天蓝水清的美丽家园
  锤炼底色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武汉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展现了百湖之城的生态美景。”9月27日,在“武汉这十年”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五场上,一份美丽武汉的绿色答卷徐徐展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和武汉生态投资集团、格林美公司、环保大使等代表声情并茂,讲述砥砺奋进的江城十年生态蝶变。
  武汉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担负着“一江清水东流”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武汉聚力提升长江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明显变化。
  水更清了,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平,实现了“一江清水东流”;水质优良湖泊数量较“十二五”末增加26个,劣Ⅴ类湖泊首次实现“清零”。
  天更蓝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160天提升到2021年的289天,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由2013年的63天下降到2021年的1天。“武汉蓝”不再是奢侈品,成为了江城四季的“常态蓝”。
  土更净了,武汉市受污染耕地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生态环境更美好,武汉市持续实施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大力开展两江四岸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江城的山更青了,夜色更绚丽了。
  大力实施“四水共治”,持续开展“三清”行动,积极推进“三湖三河”治理,完成165条河流、166个湖泊的排污口排查工作,整治完成166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65个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碧水保卫战完成了阶段性目标。
  累计完成22个重点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持续开展“清废行动”,成功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率先发布“无废城市”建设方案,净土保卫战实现了阶段性成效。
  持续打好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武汉市全面实施“双十工程”,沿江86家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腾退岸线47公里。
  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抓手,加大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城。全市75座山体完成生态修复,修复面积共计1.4万亩。创新实施流域河湖长制,强化官方河湖长、民间河湖长、数据河湖长“三长联动”。持续推进东湖、牛山湖等水体生态保护修复,东湖140公顷水域重现“水下森林”。
  实施“蓝绿交融”工程,筑牢美丽武汉的生态基底。新建绿地超过4000公顷,造林绿化20万亩,建成各类公园380个。
  辛苦指数换来幸福指数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要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解决群众的烦心事、企业的要紧事,基层的操心事,使其变成为民服务的暖心事。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头领办7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作为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抓手。不仅厚植民生底色,也作为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的“试金石”。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着力“啃硬骨头”,下足农村环境整治“绣花功夫”,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从“垃圾靠风刮”到“风景美如画”,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不断增强。
  一群生态环保人,将足迹深深印在田间地头。局党组成员主动认领相关的实事项目,积极推进实事办理。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多次深入基层“田间办公”,开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三问遍访”活动。广大基层生态“铁军”敲门入户,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通过开展“三问遍访”走遍70个行政村、2500多户居民,征集调查问卷2200多份。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情况满意度为94.8%;对垃圾收集及清运情况满意度为91.6%;对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满意度为95.9%;对污水设施建设情况满意度为97.4%。
  暖风拂面
  零距离服务诠释武汉速度
  “追加投资10亿元。”不久前,2022武汉下半年招商项目签约大会上,上市公司石大胜华宣布总投资达到22.8亿元,在汉打造锂电池电解液项目。“短短半年,就爱上了武汉这片土地。”山东汉子、石大胜华新能源科技武汉公司总经理栗志动情地说,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的“零距离”贴心服务,让他每天都有新感动。
  电解液,与正极、负极、隔膜并称锂电池四大核心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池其它环节都已有重量级企业布局湖北,该项目投产后,将补上短板,形成完整闭环,为湖北这一产业链画圆。
  按照规划,该公司新能源锂电池的电解液项目落户武汉青山区(化工区),占地面积171亩,年产22万吨锂电材料,一期投资12.8亿元。
  “从白纸上起步,时间非常紧。”2021年最后一天,石大胜华注册武汉分公司,今年底计划完成建筑物工程。“由于涉及锂电材料生产,前期大量的环评清单要完成。”栗志回忆去年底刚来武汉时的情形,17个团队成员,只有2个当地人,“两眼一抹黑,该去找谁、办什么手续都不清楚。”
  “没想到项目管家主动上门服务”,栗志说。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带队,帮助企业找准国家政策依据,逐条准备环评前置审批所需的条件,制订环保方案。
  锂电池材料的环保审查非常严格,武汉市与青山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与企业建立24小时沟通机制,全程跟踪服务。
  “既要严管,更要厚爱。”按今年初出台的支持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正面清单》,该局将这个市级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将重心放在现场指导、事中事后监管上,及时组织环评审批技术复核,指导企业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早调整。
  审批处提前介入,现场加强环评文件编制的技术指导,主动提出解题思路;综合处保障协调,从市级层面调剂总量指标支持项目建设;大气处对区域污染物协同制定消减方案。青山区分局帮助优化污水处理方案,避免走弯路。
  “零材料、零人工、零时限、零纸质、零跑腿”,项目环评审批和备案实现“无感化”。
  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在帮助优化环评方案的同时,该局变串联为并联,提前启动公示,“两条腿走路”,仅仅用时43天,为最终顺利通过专家评审会赢得宝贵时间。
  “来对了。武汉速度让我充满底气。”获悉环评审批通过的消息后,栗志非常高兴,在倒排工期表上记下了重重的一笔,并带队前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处送上锦旗。
  “从招商到营商,一字之差,反映的是久久为功的责任担当。”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罗知点评认为。
  策划: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撰文:闫成义 汪璞 鄢祖海 喻名生 胡喜珍 于海涛 杨海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