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公众即将听到江豚“动听的嗓音”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生态环境

2023-09-15 00:0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武汉水域首次布设江豚声学监测仪

  公众即将听到江豚“动听的嗓音”

  工作人员正在安装水下声呐。

  记者刘斌 摄

  武汉晚报讯(记者高宝燕 金文兵 通讯员韩艳玲)9月14日,在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在新洲渔政码头趸船上布设了一套阵列式水下实时声学监测仪(阵列式水下声呐,水下听声仪)。据介绍,这是在武汉水域首次布设这样的江豚声学监测仪。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种“水下声呐”被工作人员安装在距离水面约2米的水下。它的工作原理是在10公里半径内全天候被动接收江豚发出的声信号,然后上传至后台。

  后方的指挥控制中心(监测站)对这些声信号进行大数据比对分析,确认哪些是江豚发出的声信号,从而精准判定江豚数量,并通过相应的声波轨迹判定江豚的活动路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介绍,这套“听豚”设备相当于一个“顺风耳”,主要用于搜集长江新洲段江豚的声信号,为下一步研究评估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据了解,江豚保护已迈入智能化时代,同类仪器已在长江流域的江西鄱阳湖、安徽铜陵等地应用。

  作为长江流域“听豚”计划的一部分,这类水下阵列“水听”仪器将在长江流域广泛布设,汇聚成网。

  通过数据赋能,专家和公众能够侧耳倾听长江生物的声音,专家和管理部门能够快速分析、评估江豚种群数量、栖息环境,掌握江豚活动轨迹。今后,可接入水文、水环境、航运等平台,共同构建一个长江水生生态综合数据管理平台,帮助管理部门对江豚活动水域进行智慧化管理,比如,必要时可以要求航行船舶避让江豚。

  江豚是一种高度进化的物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丁研究员对长江江豚声信号及其声行为研究发现,江豚一般成群体活动,有时群体规模可达上百头,有合作捕鱼的现象,这都需要它们进行快速高效的交流和协作。

  研究还发现,江豚之间主要是依靠发出和接收声信号进行快速联络。

  江豚的声信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滴答”的高频脉冲信号,类似于探测雷达,可以比作江豚“精准的千里眼”,帮助它们进行回声定位,及时避让航行船只,减少自身受伤频率。另一种是低频连续信号,有的如羊叫,有的似鸟鸣,很像是它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尬聊”,或者是爱慕与亲昵的暧昧“情话”。

  总之,它们通过自身的声学系统,借助自己“动听的嗓门”,创建一套频率结构较为复杂的快播群发的“短语”,与其他个体进行高效沟通与情感表达。

  同样,借助这类“水下听声”仪器,广大公众能够听到江豚的“大嗓门”或“悄悄话”,与江豚同悲同乐,共享美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