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中国民政 | 安徽铜陵:五年四次创新 助力社会救助事业持续向好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铜陵

2022-01-29 19:58 来源: 铜陵发布
【字体:




  1月28日, 民政部政务微信“中国民政”发布题为 《安徽铜陵:五年四次创新 助力社会救助事业持续向好》的报道, 内容如下: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铜陵市社会救助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以深化新时代“人本民政”建设为目标,紧贴全市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保障“准”措施、救助“快”改革和参与“广”格局,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让全市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政策好、日子有奔头。
  重残“单人保”
  缓解困难家庭的忧愁 2017年5月10日,铜官区滨江社区居民王秀云领到了女儿小梅的低保金,激动地掉下了眼泪。王秀云丈夫去世多年,每月的退休金只有2000多元,还有一个26岁的二级精神残疾女儿需要抚养,生活十分艰难。她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让女儿申请低保,以缓解家庭的困境。 铜陵市以往的低保政策需要严格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核算家庭收入,家庭月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就无法获得低保待遇。2017年,为了使困难群众在全民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安徽省铜陵市民政局党组提出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建立和完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等‘五大体系’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社会救助办坚持问题导向,寻找制约政策的瓶颈问题,像王秀云这样的困境家庭如何获得低保保障就被提上议事日程。 2017年3月31日,局党组经充分调查研究后,出台了《铜陵市关于进一步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因病支出型贫困、提高贫困残疾人救助水平、就业成本扣减、低保渐退”等政策作出了具体规定,首次提出了成年无业重残人员“单人保”政策,对生活困难、靠家庭供养且无法单独立户的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如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铜陵市低收入标准,可以将重残人员本人按单人户纳入低保。该项政策突破了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的限制,只核算其配偶和子女的收入和家庭财产,不核算其共同生活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收入和家庭财产。这项政策的出台,让王秀云的女儿获得低保有了政策依据,也让全市一批重病、重残困难群众得到了相关保障,在全市脱贫攻坚社保兜底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低保对象中的重病重残人员由2016年的19.4%提高到2020年底的37.8%。
  特困人员住院护理保险
  让住院护理不再难 “特困供养对象大多没有子女,生病住院时就没办法自顾自生活了,在敬老院里面的老人还好一点,分散供养的老人就真的没办法”。这是局党组在入村调研时基层干部反映的问题,也是一直以来困扰局党组的难题。 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省政府随后出台了实施意见。为了在贯彻落实上级文件政策时体现铜陵特色,局党组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提出了“探索建立全市特困人员住院期间的医疗护理保险制度,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提供必要的照料护理服务”的改革思路。这一改革措施被市政府写进了铜陵市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成为铜陵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一项常态化保障措施。2017年,市民政局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确定了承接这项服务的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与其签订特困人员医疗护理保险协议,为每名特困供养对象缴纳年度保险费用150元,所需费用由市、县(区)共同承担,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王信权是枞阳县藕山镇巢山村的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因患心脑血管疾病和脑梗塞经常住院治疗,其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等予以保障,但住院护理问题之前却没有办法保障。2017年,他因病在县人民医疗住院40天,保险公司赔付了住院护理保险4000元。 “有了保险,王大爷他们几个容易生病的特困供养对象就不用担心住院期间没人照顾了,我们镇里可以帮助他聘请护工,之后让保险公司赔付护理费用”。枞阳县藕山镇民政办主任刘叙明说。 三年来,全市累计参保的特困救助供养对象有1.8万人,目前,已受益获得赔付的特困人员1362人次,赔付金额282万元,人均赔付2072元。在市民政局的协调下,保险公司的理赔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从开始的粗放式承保赔付,到后来的微信报单、即时打卡赔付,理赔过程越来越方便,深受特困救助供养对象的好评。
  创新“低保承诺即审批”
  低保审核确认提速81% 低保审批程序多、周期长,虽然是落实低保政策的需要,但也影响着困难群众对铜陵市社会救助工作的满意度。如何突破已有政策的瓶颈,缩短低保的审批时间,成为局党组多年来一直想攻克的难题。 2019年,省民政厅在16个地市各选择一个县区开展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探索破解制约社会救助政策的难题。局党组以此为契机,在铜官区开展了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创新提出了新申请低保“承诺即审批”改革,对新申请低保对象的民主评议和公示实行后置,新申请低保对象只要符合有关条件、按要求提供所需材料并作出个人承诺,乡镇在核对无疑似问题后及时受理,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手续,审核审批提速81%,让符合低保条件的群众能在最短时间内享受低保待遇。这一举措随后得到了各大媒体的点赞,“人民网—安徽频道”报道了铜官区社会救助“小切口”推动“大整治”试点改革成效,“学习强国—安徽平台”予以转载。 家住西湖镇农林村的王娟是这一政策出台后的直接受益者。2019年,她父亲王青枝因食道癌住院,花费巨大。母亲没有工作,王娟自己收入微薄,父亲的病情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随后,她向政府提出低保申请,经镇民政办审核,区民政局当日即完成审批。虽然她父亲之后因病情恶化过世,但因符合低保对象医疗救助条件,区医保局为其发放近1.9万元医疗救助金,这份特殊“遗产”,大大缓解这个家庭因大病医疗产生的费用负担,也让这个家庭在困难之时感受政策温暖。 惠民措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20年以来,局党组围绕救助“快”改革,全面推进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下放,确保全市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20个工作日完成审核确认、急难型临时救助24小时救助到位。
  创新社会救助项目
  提供更有温度的帮扶 2020年10月,郊区大通镇张爷爷来到梦苑社区综合服务窗口,手里捧着一包喜糖,激动地对社区工作人员说:“我孙子考上大学,又领到慈善助学金,真的太感谢你们了!” 张爷爷所说的助学金,正是来自郊区民政部门开展的“精达悦民”救助项目。据了解,张爷爷的孙子小伟今年17岁,父母在他出生不久后就已离异。小伟的生活起居和教育问题主要由爷爷奶奶负责。针对小伟这样在民政政策范围内无法救助的个案,梦苑社区社会工作者在网格化查寻中主动发现,及时帮扶,通过精达悦民渠道上报区民政局,并和市慈善总会对接,帮助小伟申请到了4000元助学金。郊区“精达悦民”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救助项目整合制度资源和优势,从过去的“帮助人找政策”向“政策主动找人”深化,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服务。 “我们的项目在江北三镇也有很大的成效,对脱贫攻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工作者黄燕说,“以前我在一家企业做行政管理,事情相对比较单纯,经常感觉心里不够充实。到春雨以后,我几乎每天接触困难群体,和大家一起想办法帮助他们,切身参与到救助工作当中,感觉活得更有价值了。” “像黄燕这样的专职社会工作者,铜陵市还有很多,以前大家不太了解这个行业,但是现在听说过社工的人越来越多了。尤其近两年来,局党组实施‘社会工作+介入’行动,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介入社会救助工作,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感受到社会救助工作的温暖。”铜陵市民政局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科科长吴嫣说。 “十三五”以来,市民政局连续多年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支持全市社会组织开展扶危济困活动,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脱贫攻坚行动作出了积极贡献。近两年来,全市200多个社会组织实施扶贫助困项目55个,直接受益困难群众3万多人。郊区“精达悦民”项目搭建了政府、企业和专业社工组织合作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的运行模式,铜官区“融救助”项目以整合救助资源配置、开展个案评估、开发救助帮扶项目、引导救助事务转介为主线,探索系统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机制。 “十三五”末,全市城乡低保对象48591人,特困人员5444人,占总人口的3.3%。五年间累计发放低保、特困资金14.1亿元,累计实施临时救助44133人次、发放资金6388万元。全市贫困人口中,农村低保和特困人员2.14万人,民政部门兜底了19%。城乡低保标准分别由2016年的479元和350元统一提高到645元,农村低保年增幅高于城市低保。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2016年的330元(分散供养)和479元(集中供养)提高到1292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由2016年的330元(分散供养)和479元(集中供养)提高到839元,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来源:中国民政 编辑:小铜


  




  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胜利闭幕!


  政协开幕大会上,丁纯书记这些话催人奋进!


  齐心抗疫与你同在 我就知道你“在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