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连接我国东、中、西部的黄金水道,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长江电子航道图,作为我国内河航道首个高精度、标准化“一张图”,为社会提供精准高效、开放共享、便捷智能的航道公共信息服务。
长江电子航道图是否能为《内河电子航道图技术规范》推广起到示范作用?对以点带面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升级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未来发展又有哪些提升空间?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业内专家和学者。
“干支联动”推动内河航道转型升级
随着金沙江、汉江、赣江、信江等长江干支线内河航道全面接入长江电子航道图,促进了内河航道 “干支联动”,轻松实现“一图在手、畅行无忧”。前不久,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报告显示交通运输数字化升级全面推进,智慧航道建设深入推进,长江干线电子航道图全覆盖并向支流延伸。这是长江电子航道图“干支联动”建设情况首次进入报告主要内容。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信息所工程师梁粤表示,目前,长江电子航道图在数字航道建设方面走在国内前列,它对于我国的内河航道数字化转型,智能升级有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有利于促进航道设施、运行管理的数字化网联化。通过推广长江电子航道图,在感知联动方面,这些技术成果和经验有利于推动航道要素的数字化监测和管理,能够打通电子航道图数据交换的途径,为建立全国内河电子航道图统一的数据资源对接共享渠道来创造条件。
二是有利于提升内河电子航道图一体化服务能力。通过推广长江电子航道图在信息服务方面的技术手段和运行模式,可以逐步把电子航道图打造成面向船员、船舶及港口的一体化服务窗口,构建“一图在手、畅行无忧”的内河服务新模式。
三是有利于加快推进《规范》落地实施。长江电子航道图是内河电子航道图技术规范的最佳实践,“电子航道图+数字航道”的“长江方案”,有利于推动内河电子航道图技术规范在全国内河的广泛应用,为实现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的电子航道图互联互通、成网运行,能够提供一个最佳示范。
他建议,接下来,长江电子航道图可从技术、业务、长效发展三方面作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进一步加大新技术的应用力度,比如大数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等,加强研究关键技术和长江电子航道图的融合应用,保持长江电子航道图在技术上的先进性;进一步加强对创新业务应用,比如多式联运、物流、智能航运、电子支付等,推动研发以长江电子航道图为载体的新应用,形成新业态新模式,释放长江电子航道图活力,赋能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进一步鼓励市场主体整合资源,积极参与长江电子航道图建设,通过服务外包、社会众包或者第三方商业化运维的形式,探索创新出一条政企合作的运维服务新模式,借助社会力量促进长江电子航道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长江方案”写入“国家标准”
为加快推进长江电子航道图在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的广泛覆盖、联通运行,2019年,长江航道测量中心将长江电子航道图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写进《内河电子航道图技术规范》(简称《规范》),这是我国内河航道图的“国家标准”,代表了我国内河电子航道图技术的最高水平。
“在《规范》的指导引领下,相关省市也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细化的技术指南规范,对进一步丰富、完善、拓展内河电子航道图,起到积极作用,也促进《规范》在长江干线以外更好应用。”长江航务管理局科技处处长沈延虎称赞道。
他告诉记者,为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内河航运发展纲要》等文件精神,促进全国内河高等级航道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在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航道局的支持下,测量中心开展了《长江电子航道图全国推广应用规划》编制项目,通过调研全国内河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黑龙江水系等17个单位内河航道信息化及电子航道图建设成果,明确了建立全国内河电子航道图数据中枢、标准规范体系、构建一图畅行内河服务新模式、联动机制等主要任务,今年4月顺利通过验收,为长江电子航道图成功经验在全国内河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指导,也为“十四五”智慧航道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沈延虎认为,长江电子航道图通过“干支联动”,丰富了长江航道、长江航运的数据底座,有利于形成长江流域数字航道的数字中心,为行业转型升级、智能化发展提供航道全要素大数据支持,助力形成全国数据中心;有利于统一内河航道信息服务,形成全面、精准、规范的航道服务和航运服务体系;有利于促进航道和其他航运要素信息联通、数据共享,支撑航运各要素均衡协同发展,提升全行业整体素质化、智能化水平;有利于提升航道自身监管、养护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现代化水平,实现长江航道运行模式转型升级。
在下一步发展中,长江电子航道图应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服务方面进一步提升。他特别强调要注意数据安全,“长江电子航道图作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自身安全不容忽视,必须高度重视、全面提升自身安全保障,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保证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常应用,确保万无一失。”
逐步实现“全国内河一张图”
说起长江电子航道图,航运企业和船民们并不陌生,他们亲切地称呼其为“水上高德”。早在“十二五”期,长江航道测量中心便开启了探索研发与应用电子航道图技术,并逐步拓展电子航道图服务的征途,多年来一直被列为交通运输“更贴近民生实事”。
多次参与长江电子航道图研发、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蔡忠亮对此高度评价:“长江电子航道图的应用,填补了中国内河电子航道图在制作、服务等方面的技术空白,特别是‘干支联动’,为未来江海联运、干支联动、水系联网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他认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反过来对航道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基于电子航道图去遥测、遥控航标,那么航标就得智能化,需要改进传统航标设备的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使之能够快速把信息传递到监控系统或者管理系统里。”他指出。
对于长江电子航道图的发展,国家、行业层面相继出台了《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关于加强“十四五”期全国航道养护与管理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划及意见。
对此,蔡忠亮充满信心道:“未来一定能实现全国内河电子航道‘一张图’的目标,‘长江方案’也将升级为‘中国方案’。”
先试先行,势如破竹。在专家们眼中,长江电子航道图厚积薄发突破了全国内河航道图“信息堡垒”。长江航道测量中心正通过大力开展数字航道、电子航道图和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运维、推广,积累大量的技术、经验、标准,形成的“长江方案”在全国内河数字航道建设中被广泛借鉴和推广实施,成为《内河电子航道图技术规范》推广的“先手棋”“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