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精气神,全力以赴稳工业,1-2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重点工业企业不断锻强聚链,实现“强身壮体”,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产业聚能加速
项目春潮涌,开局“拉满弓”。开年以来,全市聚焦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三大支柱产业持续发力,推动产业链升级、项目提速和产能释放,为宜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宜昌高新区白洋园区田家河片区多氟多宜化华中氟硅材料产业园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不停,处处洋溢着热火朝天的干劲。
据了解,该项目于去年12月初开工建设,总投资96亿元,将分期建设不少于10个高端新能源材料和电子化学品项目。项目一期主要规划有6万吨无水氟化氢、2万吨电子级氢氟酸、2万吨六氟磷酸锂等。
作为全市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支柱产业,现代化工新材料产业延续高速增长态势,1-2月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21.4%,今年该产业有望突破1700亿元。而依托全国重要磷复肥保供生产基地的优势,前两月全市磷肥产量超1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9%,凸显保供“压舱石”作用。
以科研实力见长的生命健康产业1-2月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3.6%,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目前,全市围绕龙头企业布局生物制药、医疗器械等下游产业链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随着创新成果转化与产业链协同深化,今年生命健康产业产值预计将突破1100亿元。
与此同时,新能源及高端装备产业凭借16.3%的增速,展现出“专精特新”和规上企业的活力。1-2月,该产业通过与广汽集团深化新能源领域合作、推动宜化化机打造化工装备联合体、加快宜都绿色智能船舶基地舾装码头建设等,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作为全市拥有“专精特新”企业和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最多的产业,该产业正以技术突破驱动装备制造升级,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硬核支撑。
增量筑基强韧
“目前公司3条生产线正全线满负荷运转,一季度煅后焦产量已达近11万吨,第四条生产线计划于五月正式投产,届时产能规模将实现新突破。”湖北索通炭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平告诉记者,受基础原材料市场波动影响,今年石油焦价格最高时上涨至4000元/吨,直接推动公司一季度新增产值达1.8亿元。
同一时间,枝江姚家港化工园的另一边,宜昌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里,高大的晶化釜里嗡嗡作响,成品出货区车辆穿梭不断。
据了解,新春伊始,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天赐高新材料春节期间开启“保产保供”模式,全体员工坚守岗位,正常连续生产运营,确保订单交付,以强劲态势交出亮眼答卷。
“今年公司主营产品磷酸铁呈现市场回暖态势,直接带动新增产值1.5亿元。为强化产能储备、提升生产效能,公司于3月份高标准完成生产线全面检修工作,并同步实施工艺优化与技术改造工程,重点提升产线自动化水平和能源利用率。”天赐高新材料负责人透露,当前企业正依托技术革新成果,全速冲刺年度生产经营目标。
受市场行情回暖与价格上行双重驱动效应提振,龙头企业领跑优势凸显,重大项目建设也稳步推进。睿阳新材料、凯仕丽新材料、海科新源等首批项目进入投产冲刺阶段;徽阳新能源、宜化化机、长阳锰基新能源、多氟多宜化华中氟硅产业园等正在加快建设。
数据显示,1-2月,全市137个工业增长点项目累计新增产值67.5亿元,拉动全市产值增长8.8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预计2025年全市将有203个增长点项目全面发力,新增产值突破350亿元,其中宜化磷化工、邦普时代、东阳光电池箔等11个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过10亿元。
项目发展势能强劲,企业发展后劲持续积蓄。1-2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3家,总量达到1801家,新增产值同比增长738%;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5个百分点,增速全省第5。
创新破茧成势
当前,科技创新是宜昌破茧重生的关键变量。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宜昌涌现出一批“硬核”科技成果。
走进湖北三峡实验室,研发大厅墙壁上镌刻着几行醒目的大字:“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其侧陈列展台内,多款标杆性创新成果有序排布。自投入运行以来,湖北三峡实验室聚合各方资源,搭建科研平台,催生企业结出累累硕果——
东阳光长江药业生产的红霉素原料药、兴发化工生产的六偏磷酸钠、赤诚生物生产的单宁酸系列产品、三峡制药生产的硫酸新霉素以及黑旋风生产的金刚石锯片基体市场占有率均为世界第一;
兴福电子研发的电子级磷酸、硫酸、蚀刻液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
安琪酵母打破国外万吨级PHA制备垄断,酵母蛋白被国家卫健委列入新食品原料目录,这是微生物领域第一个获批的蛋白原料;
人福Ⅰ类新药苯磺酸瑞马唑仑,打破国内外镇静药物领域30年无创新药上市的历史。
在此创新势能驱动下,1-2月全市高技术企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达21%,彰显科技赋能的强劲动能。
实数深度融合
2月20日,宜昌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启动大会暨培训活动在市委党校举行,会上正式启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征集595家试点企业,遴选100余家服务商,选派首批30余名“数字副总”,开展企业诊断65家,启动数字化改造47家,赋能宜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两日后,省磷化工产业供应链“磷源智上”数字化平台正式上线AI助手“云诚”,接入DeepSeek-R1模型,为宜化集团2.85万吨海外硫磺采购节约成本1500万元,截至2月底平台已完成签约额2亿元。
搭平台、促产业、广合作,今年以来,全市积极推进“两化融合”战略,以信息化为核心,以强化服务为抓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等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不断实施智能制造、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得益于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工厂打通了“任督二脉”,呈现各类智能制造的新场景。
东土科技(宜昌)有限公司内,几十米高空,塔吊驾驶室里空无一人,吊臂却有条不紊地在吊装、投放货物。地面上,1名工程师手持控制器远程操控。这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塔吊,不仅可以自动规划路线,还可以主动避障、自我矫正,遇到大风、钢丝绳破损等紧急情况,干脆“罢工”“躺平”了。
宜昌猴王焊丝有限公司智能工厂内,机器人来回穿梭,将不同型号的焊丝盘送至料槽内,经过清洗、粗拉、精拉、镀铜四道工序,一根根特种焊丝从全自动化生产线上鱼贯而出。分辨率数字照相识别系统,将流水线上同时生产的不同型号焊丝自动识别和分类后,推送至包装缓存线。
从制造到“智造”,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高速、安全、可靠的网络和数据存储设施。
近年来,宜昌持续推动5G基站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市5G宏基站总量达到13556个。今年,全市工业又积极将工信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综合信息平台”接入调试,把高新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等纳入省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培育对象,目前正筹备召开5G工厂建设推进会。
战鼓催征急,奋进正当时。全市工业企业正以“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为全年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