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中午,崇川区学田南路烟火气正浓,这条历经焕新改造的“网红美食街”迎来午市高峰,沿街店铺座无虚席,智慧化管理的停车位井然有序,沉浸式文化景观与美食香气交织——这是崇川区创新治理模式,持续提升主城区环境品质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该区紧扣“精致细腻整洁有序”目标,通过街区智慧升级、闲置地块活化、交通秩序整治等创新举措,推动城市面貌蝶变。从荒地披绿到堵点疏通,到“网红打卡地”成“长红生活圈”,崇川区既雕琢城市“面子”,更夯实民生“里子”,让主城区焕发出兼具现代活力与人文魅力的新气象。
“网红”变“长红”——
打造文明风街区
去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的学田南路迎来焕新蝶变,以充满烟火气的面孔重新归来,凭借多元餐饮业态和特色景观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吸引无数食客前来“寻味”。
然而,人气爆棚的背后,管理挑战接踵而至。客流量激增导致占道经营、车辆违停、垃圾堆积等问题凸显,如何平衡“烟火气”与“秩序感”成为关键。为此,崇川区城管局联合学田街道创新治理模式,以“智慧+人文”双轮驱动破局。
“过去靠人工巡逻,现在整条街都在监控下。”学田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副主任孟松指着路口的球形摄像头介绍。10处高清摄像头与智慧城管系统联动,可自动识别临时围挡、垃圾桶乱放等多类问题,并通过语音喊话实时督促整改。技术手段虽高效,“人防”基础却未松懈。街道保留“1名执法队员+2名协管+网格员”的巡查铁三角模式,通过设置必巡点位、任务清单,将传统“漫步巡查”升级为“精准制导”。
治理的核心突破在于停车难题的破解。针对“一位难求”的痛点,区城管局联合多部门实施“三位一体”改造:将港湾式停车位调整为平行式,新增52个机动车位和210个非机动车位;制作潮汐停车引导图,整合565个车位资源;强化城警联动开展违停专项整治。“现在来吃饭的车主都知道停到指定区域,路面通畅多了。”广东煲仔饭老板刘小飞感慨道。
硬件提升只是第一步,街道更着力于软性赋能。以“学田食光”为主题打造的11处沉浸式景观,将光影科技与街巷文脉巧妙融合——锈板雕刻的本地民谣、互动式美食地图墙、多民族社区文化展示窗,让游客在品味美食时也能触摸城市记忆。 “我们正推动街区从‘流量’向‘留量’转变。”孟松指着新落成的网红打卡点介绍,即将推出的“寻味学田”美食地图将串联起数十家特色店铺,带动整体客流量增长。
从市容整治到文化赋能,学田南路的蜕变印证了“治理即服务”的理念。
“荒地”变“绿地”——
打造家门口休闲新空间
17日上午,崇川区唐闸镇街道闸东社区万濠禧园小区东侧一片繁忙景象。来自市区两级城管部门、兴环环境卫生服务有限公司以及社区的一百多名志愿者分工协作,有的平整土地,有的搬运草皮,有的铺设浇水,将原本荒废的空地一点点覆盖上绿意。
“前段时间,我们主要完成了闲置地块的清表、推平工作,清理了积存的建筑垃圾和杂草。”南通兴环公司唐闸所副所长林辉介绍,“今天正式启动绿化铺设,选用耐踩踏、易养护的果岭草,确保绿地既美观又实用。”据了解,该地块面积约3000平方米,改造完成后将配备健身设施,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休闲娱乐场所。
“我们小区自交付以来,这块地就一直荒着,堆满了碎砖、废土,杂草丛生。”万濠禧园小区居民陈先生感慨道,“以后家门口就有绿地,老人散步、孩子玩耍都方便多了。”
据悉,该地块属于崇川区待开发地块环境整治项目。待开发地块是城市的宝贵资源,也是吸引优质项目落地的要素保障。今年3月,崇川区重点推进待开发地块环境整治工作,围绕“三清一利用”,即清理废品回收、清除暴露垃圾、清扫包干区域、有效利用资源,通过对各类地块进行精细化整治,激活沉睡资源,变“边角料”为“金边银角”,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为现阶段破解资源瓶颈、拓宽发展空间、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在整治实施过程中,区城管局联合各街道对地块逐一梳理,建立“一地一档”,重点掌握用地性质、权属等问题,有序推进清表工作。除万濠禧园东侧地块外,更多“城市边角料”正在华丽转身:老东洋之花地块完成清表,并种植了波斯菊三叶草等;桥东村二组地块计划在地块平整后进行综合利用,新增体育运动场与停车场。这些短平快的“微更新”项目,既规避了传统开发周期长的弊端,又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过渡性高效利用。截至4月上旬,全区已有114个地块进场施工,37个地块已按“一地一策”计划提前完成“整容”。
“通过精细化整治,我们不仅消除了卫生死角带来的安全隐患,更培育出投资环境的‘梧桐树’。”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焕然一新的地块既为居民打造了15分钟生活圈,也为后续招商引资储备了优质空间,真正实现民生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随着整治工程持续推进,更多“金边银角”将在崇川区破茧成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堵点”变“亮点”——
构建车辆秩序新生态
17日上午,近日才对外开放的木行桥停车场迎来当天的第一批“客人”。
“这个停车场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在附近物资大厦上班的王先生一边停车一边感慨,“以前每天都要提前半小时来找车位,现在随到随停,收费标准也很亲民。”据了解,该大厦周边长期存在停车位紧张问题,给企业员工带来诸多不便。
崇川区城管局车辆秩序科一级执法员熊思懿介绍,在前期调研中,街道和社区通过走访发现,该区域既有企业职工的日常停车需求,也存在居民区的停车矛盾。“这块地过去长期存在乱种植、垃圾偷倒等问题,虽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治,但始终治标不治本。”
去年11月,区城管局牵头启动地块改造工程。新建成的停车场占地1900平方米,铺设沥青地面,科学规划45个标准车位。智能化管理系统成为亮点:采用车牌识别道闸、24小时监控,并接入“智泊南通”平台,车主可通过小程序实时查询车位、导航及无感支付。
从脏乱差角落到智慧停车场,这样的转变正是区城管局践行“民呼我为”的生动实践。数据显示,崇川区近年来持续优化停车资源配置:累计建成8个机动车停车场、7个大货车专用停车场;2023年至今新增潮汐停车场187个,释放泊位10368个。
在推进停车场建设的同时,区城管局注重构建系统化的城市交通管理体系,通过“建设+管理”双轮驱动全面提升静态交通秩序。一方面,区城管局自2023年以来大力实施背街后巷停车秩序精细化管理工程,已完成57条街巷的交通组织优化,累计安装隔离护栏22352米、隔离桩2576个,配套设置标志标牌237套,并依托科技赋能建设82套电子监控系统,实现综合治理效能提升。另一方面,将共享单车纳入城市绿色出行体系整体规划,作为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的关键环节,目前正稳步推进共享单车服务体系的完善工作,形成与停车场建设、背街小巷治理相协同的多层次交通解决方案。
日报记者 卢铖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