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农田里来了“数字植保员”

新闻中心 > 长江经济带 > 武汉

2024-04-11 00:00 来源: 湖北日报
【字体:

  农谚云:有收无收看天气,多收少收看植保。进入4月,气温回暖,各类农作物病虫害日渐活跃,植保技术人员随之进入“侦察敌情”的关键时期。

  同往年相比,应城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站长张正洪感觉今年轻松了不少,“田里来了‘新同事’,可以精准识别50多种常见虫害,还能提前15天左右预警小麦赤霉病,而且365天无休、24小时在岗,非常给力!”

  这位“新同事”是何来头?4月1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随张正洪去田头一探究竟。

  车辆驶入应城田店镇畅马村,穿过绿油油的麦田,停在一处病虫害田间监测点前。

  微风拂来,麦苗时而低头、时而摇头,发出“沙沙”响声。监测点内的两台白色的“瘦高个儿”立刻警觉起来,缓缓转动。

  张正洪介绍,这是农林小气候信息采集仪和农林生态远程实时监控器。

  气候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这些仪器实时采集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风向、风速、降水量、苗情图片等相关图像资料以及数据,并传输至后台,便于植保技术人员随时掌握基础数据,更加科学研判病虫害发生趋势。

  两台“瘦高个儿”对面,矗立着三台“矮胖子”。打开其中一台,记者看到里面有不少害虫虫体。

  原来,这是空地一体虫情自动采集系统,也叫高空昆虫控诱设备,利用害虫趋光性特点,夜晚诱集昆虫入笼,远红外加热杀虫并自动烘干虫体。一般情况下,系统可以自动拍照、上传、识别与计数,常见害虫的种类、数量一目了然,“虫脸识别”准确率逾80%。有了它,植保人员相当于有了“千里眼”,不用来回跑,虫情动态尽在掌握中。

  农作物病害比虫害更为隐蔽,监测预测难度更大。

  空地一体虫情自动采集系统旁边,是孢子培养统计分析系统和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都是用作分析预测农作物病害。其中,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的表现,最令张正洪期待。

  小麦赤霉病是对我省小麦生产威胁最大的一种常发重发病虫害,号称小麦“癌症”,可防可控不可治。

  这套由西北农林大学自主研发的系统,基于多年研究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结合物联网等最新技术,利用传感器采集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在内的环境数据以及病菌初始菌源量等各项数据,进行云计算,可提前15天计算出作物病穗率,将病害信息发送给用户。几天前,系统维护方刚刚联系张正洪和同事,收集了一批数据。

  回到办公室,张正洪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湖北省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平台。刚刚田间监测点的所有数据,都传输、存储至平台上,为国家、省、市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等农业大数据平台提供基础信息。

  记者看到,这一2022年建成的平台上有指挥调度、物联网、视频会议、预警分析、专家会商和知识库等功能模块,可实现县、市、省级植保部门联动,为各级农业植保部门提供了便捷、高效、可靠的病虫监测网络和病虫数据、预警信息上报专用通道。

  据了解,“十四五”以来,我省结合全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购置智能虫情灯、自动诱捕器、气象仪、病害监测仪等现代智能化、物联网监测设备,在农业县区逐步实施“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分中心(省级)田间监测点”项目。目前,全省已在34个县区建成175个田间监测点,部署联网监测设备488台套(固定、大型设备),采集数据449万多条,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初步建成了智能化、物联网化的病虫监测预警网络。